2012年7月15日星期日

如何激励年轻人工作后续当义工 百名青年与社青体部代部长对话


怎样激励年轻人在离开学校、投入职场后继续当义工?有年轻人建议让志愿者豁免缴交所得税,或者在申请预购组屋时享有优先权。
  昨天的一场青年对话会上,约100名高中、理工学院和大学生同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代部长陈振声交换意见,探讨如何维持我国青年对社区服务的热忱,确保他们从中学到大专学府,以及毕业后踏入社会时,能继续当义工,避免成为“浴缸”型志愿者(bathtub volunteer)。
  所谓的“浴缸”型志愿者,指的是在念书期间勤于当义工,工作后就减少志愿服务,直到事业有成、孩子长大后,才重新投入义务工作的人。
  对话会是配合全国青年理事会(National Youth Council,简称NYC)所举办SHINE青年节的一系列活动之一,由推广志愿服务的组织Voluntarius和理事会属下的社区服务马拉松(Community Service Movement)青年组织委员会联合举办。
  陈振声也是青年理事会主席。
  陈振声回复记者的询问时指出,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尝试解决“浴缸”志愿服务的问题,鼓励人民持续地做义工。
  这个对话会,能提高青年对这个现象的意识,避免他们大专毕业后,也沦为“浴缸”型志愿者。
他说:“很多国家都不要它们的‘浴缸’那么深,持续性是很重要的。这有利于福利或志愿团体,也有利于志愿者个人的发展,确保他们年少时所投入的努力能持续下去,为社会造就更大、更多的福利。”
  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交谈中,与会者对如何激励青年继续做义工不断提出意见。
让义工享各种好处
  有些与会者认为,政府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其影响力,推出一些鼓励国人做义工的政策,如政府在税务上,或在预购组屋(Build-to-Order,简称BTO)分配方面,让义工享有好处。
  除此之外,与会者也觉得雇主可以推出鼓励员工为社会服务的人事政策。可喜的是,多数与会者认为,做义工着重的还是志愿者的真心诚意。
  陈振声认同雇主在人事政策上可以做出一些调整,但他也指出,员工本身应发自内心,参与社会服务。
  他举例说,有一跨国企业本身就很慷慨地让员工每周有特定的时间去做义工,认为这其实不会对公司造成损失,反而是栽培年轻职员的一种方式,不仅能激发他们的思维,也是磨练他们领导能力的平台。
  大学三年级学生叶慧恩(22岁)认为,她开始工作后,更需要刻意安排时间和家人与朋友保持联系,这将削弱她当义工的意愿。
  她说:“虽然这个对话会没有回答我所有的顾虑,不过至少我现在知道有些公司正在尝试让员工参与志愿服务,我求职时会为此稍加留意。”
  参与讨论的教师陈钦(27岁)则说:“当义工时,不要把重点放在自己的付出有多少,而是你的付出能让对方有多么地开心。
“只有这样,志愿者本身才能有足够的内在动力,参与社会服务。”

2012年3月17日星期六

網絡言論

须为网络言论负责任 (2012-03-14) 社论 2012年3月14日   前工程师余文友,因为在两年前把含有煽动暴力内容的视频和留言上传到社交媒体网站上,前天被法官判处上传煽动性内容罪名成立,罚款8500元。   余文友总共面对两项罪名,一项是在2010年7月到8月间将面簿大头照更换成一张他动过手脚的普利策新闻奖照片,原图中被处决的越共游击队员的人头换成了前副总理兼内政部长黄根成的人头照,游击队员胸部也贴上人民行动党的标志;另一项是在2010年国庆日当天,把埃及前总统沙达遭暗杀的视频放上面簿,还附上评语:“我们应该在盛大的国庆典礼现场搬演这一幕!”   这个修改过的面簿大头照和沙达总统遭暗杀的视频与评语,所欲传达的信息无疑是极具煽动暴力性质的。姑且不论余文友本人是否有煽动暴力的意图,但是从受众的角度来看,不难解读出前者含有希望黄根成像越共游击队员一样被处决的信息,而后者则蕴含希望我国政治领袖也会像沙达总统一样遭人暗杀的意思。职是之故,法官认为被告所犯下的罪行属“直接罪责”(strict liability),控方无需证明被告有煽动暴力的动机,只需证明被告有意图在网上张贴煽动暴力内容。   虽然法官没有接受控方的诉求,判处被告坐牢以警惕其他潜在的罪犯,只是处以罚款,但鉴于被告相信是我国第一个因为在网上上载煽动暴力内容被治罪的人,法官做出的这项历史性裁决还是有标志性意义的。法官通过此案裁决向公众传递了一个十分明确的信息:互联网并不是网民可以为所欲为的法外空间,任何网民若在网上传递任何危及公众利益的信息且构成触法事实,就必须负起相应的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项裁决是否侵犯了被告的言论自由,这种想法显然是误解了言论自由的真谛。即使是在大力倡导言论自由的西方国家,言论自由从来也不是丝毫不受节制的无限自由,而是建立在不损害他人自由前提之上的有限自由。且以在网上发布煽动性言论为例,即使是在英国和美国这两个拥有深厚自由主义传统的国家,在对付滥用言论自由的网络言论方面也绝不手软。2010年1月,英国人保罗·钱伯斯在“推特”上恫言,如果罗宾汉机场受到大雪困扰不能及时开放而耽误了他与女友的见面,他就炸掉这个机场,结果被英国法庭罚款380英镑,还得支付2600英镑的相关费用。今年1月份,英国人布赖恩在和友人到美国旅游之前一周,在推特上开玩笑说“这周放假,聊聊天,做做准备,然后去美国把它摧毁了”,不料却被美国国土安全部盯上,把他们视为具有潜在威胁的危险分子。他们到了美国,一过海关就被持枪警卫拘捕,接着关押了12个小时,然后被驱逐出境。   网民在网上发表不慎言论而可能招致的罪责,除了上述煽动暴力性质的以外,还有一项更加常见的诽谤罪。今年2月份,外交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李显龙总理和星狮集团主席李显扬就分别通过代表律师,发出律师信给本地的论政博客作者和论政网站编辑,要求他们删除网上的具诽谤性言论,包括贴文、跟贴、留言等等,他们最终都选择妥协,不上庭抗辩。   诽谤性言论虽然不像煽动暴力言论那样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暴力行为,但因为涉及他人名誉,往往会杀人于无形。   本地虽然还没有出现过网上言论诽谤罪的案例,但在外国却是早已有之。2006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凯里·博克因为长期在网上指称佛罗里达州的休·舍夫是“骗子”、“行骗大师”等,结果被佛州的一个法庭判处诽谤罪名成立,须向原告支付高达1130万美元的赔偿金。   希望余文友一案的裁决,能对我国网民起着警惕作用,以后在网上发言或上载不当内容时要三思而后行。

2009年9月25日星期五

心理卫生学院调查显示 15%病态赌徒曾想自杀

(2009-09-25)
● 蔡慧玲 报道

  在染上赌瘾的人当中,有15%的病态赌徒曾企图自杀,当中不少人最终因此丧命。

  心理卫生学院对350名在2001年至2008年间前往接受戒赌辅导的病态赌徒进行调查,得出以上发现。虽然如此,能够及时获得家人支持,专家的协助,是让嗜赌者成功戒赌,挽救一命的关键。

  在本地,约2.1%的国人可能是病态赌徒。心理卫生学院发现,前往接受治疗的问题赌徒人数有增加的趋势,去年求助的人比前年增加了两倍。

  心理卫生学院属下国立成瘾治疗服务(National Addictions Management Service)专科顾问医生李佳明医生说,家人的关心是嗜赌者接受治疗,把他们拉回正途的最大动力。很多时候,沉溺在赌海的人不会知道自己正在沉沦,即使已经欠了大笔债务,他们也可能认为只要多赌一把,就可以连本带利赢回来。

  他说:“家人必须切断嗜赌者的金钱来源,让他们知道已经没有钱可以让他继续赌下去了。家人也可以积极鼓励他们找专科医生接受诊治。很多时候,当有赌瘾的人亲耳听到医生的分析和建议时,才会察觉自己原来真的有问题。那和家人的唠叨不同。”

  从小看着爸爸打麻将长大的杰胜(49岁),幸运得到爱妻的原谅和指引,后来得以离开赌徒的生涯。

  杰胜因为赌博交上损友,曾经因为欠债无法偿还而成为地下赌坊跑腿,他的第一段婚姻因此告吹。后来他再婚,曾经短暂戒赌但后来仍回返旧路。赌博再次让他欠下五六万债务,利滚利,他不敢算自己到底欠了多少钱,带着第二任老婆搬了三次家,躲避大耳隆的追债。

  为了翻本,他偷家里的钱再去赌。这样的情况一次又一次发生,妻子再也忍受不了,提出离婚。这样的要求让杰胜愣住了,他不能再忍受第二次婚姻失败。他因此陷入沮丧,甚至多次恫言自杀,几乎要从18楼跳下去。

  妻子给他两条路走,一是向警方自首,说他偷窃;二是接受辅导。他选择了后者,结果不只保住了美满婚姻,现在已经不赌的他“感觉也比较安乐”了。
  为此,如果及时接受治疗,因为赌博而引起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面对困难的赌徒或家属可以拨打热线1800-6668668求助。

  心理卫生学院将在下个月举行的第8届国立健保集团常年科学会议上发表对嗜赌者进行的调查报告。学院也刚开始展开另一项调查,希望了解治疗的成效。

  下个月16日至17日举行的会议预计会有3400名各国专家、医生、护士、综合医疗保健人员出席。到时,主讲着将讨论各种当下医学界关注的课题,包括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和骨痛热症)、癌症、基本护理、老人医学等。












网络游戏可改善ADHD和紧张恐惧症孩子病情

(2009-09-26)

● 王润 报道

  心理卫生学院和通讯科技公司以及网络学习公司合作,推出互动式网络平台和游戏,协助患有注意力不足过动障碍症和紧张恐惧症的孩子改善病情。

  网络平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提供信息资料的课件,为孩子、家长和老师免费提供与病情有关的内容,如怎样知道孩子是否患有以上两种病症,病症的特征等;另一部分是游戏部分,孩子通过心理学家设计的游戏提高应付病情的能力,如提高注意力,疏缓紧张情绪等。

  心理卫生学院(IMH)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治疗部门资深顾问冯舜圣医生说,本地约5%的孩子患有注意力不足过动障碍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12.5%的孩子患有紧张恐惧症(Anxiety Disorder)。

  患有前者病症的孩子通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易冲动等症状,而患有紧张恐惧症的孩子则可能因为惧怕上学、动物或昆虫、被取笑,和家人分开等情况而极度紧张。  

  目前,并没有治愈两种病症的方法,医生需要老师、家长和孩子本身的配合,通过综合性方法,改善孩子的病情,使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够更好地应付病情。

  冯舜圣医生说,目前有一些改善孩子病情的工具,但只有医疗专家才能使用,而且价格昂贵,网络平台则能够让更多孩子和家长使用,帮助他们提早发现问题。  

  名为ROC-N-ASH的网络平台(www.roc-n-ash.com)以小学生为目标,针对两种病症而设计的两个游戏的收费是每个游戏每半年60元。

  本周六(26日)上午9时30分,心理卫生学院将在税务大厦(Revenue House)礼堂举办注意力不足过动障碍症和紧张恐惧症的公共论坛,公众将有机会看到网络平台的现场演示,以及了解更多有关病情和网站的内容。前50名订购游戏的公众还可享有25%的折扣。

  有意参与论坛的公众可电邮enquiry@imh.com.sg报名,或打电话63892826、63892866。









2008年8月2日星期六

脚踏车使用人行道课题




对脚踏车骑士应有所制约
(2008-07-31)

● 卓德惠


  人行道上脚踏车危及行人安全的问题酝酿了好些时日,至今似乎还没有一套较完整的解决方案出台。谈归谈,行动归行动,要真正全国划一,实行起来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笔者也在此唠叨几句,问一问相关当局,除了人行道的争议,涉及其他相关的问题,也必须研究和设法解决。

  首先,是邻里巴刹的空间,商店前的走廊,脚踏车左穿右插,铃声不断,行人被驱赶的经历你曾试过吗?笔者住在巴西立,就常见到在大牌625座依莱雅坊,脚踏车骑士可以从走廊另一端长驱直入,穿过购物坊的厅堂,如入无人之境,怪哉!穿制服的保安人员也视若无睹。

  其次,白沙地铁站旁有一条遮盖走道,分分钟行人如鲫,时时要让路给霸道的脚踏车骑士;经常看到大人牵着小孩,脚踏车近身在旁边穿梭,笔者不尽冷汗直冒。

  地铁站旁的巴士转换站,也时常碰到惊险百出的镜头,嚣张的脚踏车骑士无视众多人群,直穿横拐,突然“嘎”的一声在你面前刹车,再一脸不屑的瞄你一眼,口里念念有词,奈何?

  其三,还有一个更奇怪的现象,海边公园:凡是新加坡人都知道,公园内必设有脚踏车道和步行道。可是多数脚车骑士似乎对专用道没兴趣,偏要在步行道上奔驰。尤其假日游人众多,脚踏车左闪右避,触目惊心,也害得我们这些老人家,只能散步,不能散心,瞻前顾后,就怕突如其来,后事堪忧矣。





脚踏车骑士应更多为行人着想
(2008-08-02)

● 孙咏冬


  早报7月30日的社论,提出使用组屋区人行道的行人必须改变对待脚踏车的心态,与脚踏车骑士“共用”人行道。

  我赞成必须改变心态,但我认为脚踏车骑士的心态,才更加有改变的必要。而且,脚踏车骑士很多时候也会是步行人。我认为,“共用”这词是不妥当的,应该说是行人让脚踏车骑士“借用”人行道,脚踏车骑士才不会喧宾夺主,而会更加有礼貌地对待行人,照顾行人的安全。

  所谓人行道,当然是原本给行人步行用的。为了脚踏车骑士在马路上行走不安全,才让骑士们骑上了人行道。即使在没有规定行人和脚踏车共用一道之前,长期以来,行人们就已经抱着宽容、理解和善意的态度与脚踏车“共容”了。

  可是,将心比心,行人最关注的也是安全。有人形容在马路上骑车的人是“肉包铁”,然而,在人行道上步行的行人却是“肉包骨头”;况且行人中还有许多老人和孕妇。目前脚踏车与机动车辆共用马路,已经有一些脚踏车骑士付出了血的代价;同样,让脚踏车“借用”人行道,行人也付出了很大的安全的代价。现在父母不但要担心孩子回家时过马路不小心被汽车撞倒,在归途中的人行道上也还要担心他们被脚踏车撞伤。老人、孕妇走在人行道上也要不时地前瞻后望,左顾右盼,真累真可怜。

  如果批评行人敌视脚踏车,也应该追溯事情发生的源头。我们善良的国人平时遇见野猫小鸟都要放慢脚步轻轻绕过,骑车人有什么理由,面对前面行人中的男女老少,不能以谦卑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安静耐心地慢行跟进,或者下车绕道推行呢?在这快节奏、繁忙和拥挤的都市里,不论白天和黑夜,人行道无疑是人们求得短暂的身心松懈或欣赏人文街景的难得的空间。安全和轻松的街头漫步是我们每一个新加坡人和所有外国游客的切身利益。

  我觉得重要的是骑士心态问题,他们如果再“退一步”,客观地了解,他们是向行人“借用”人行道路,即脚踏车骑士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让行人优先使用人行道;而不应认为行人理所当然的应该让路。而且如果发生脚踏车与行人碰撞事故,脚踏车骑士也应负责。这就如汽车如果撞倒脚踏车,也绝不容许逃遁一般。




关于推广使用脚踏车的几点建议
(2008-08-02)

● 吴彬映


  我建议,推广脚踏车的使用,应优先处理以下几个事项:  

  一、增辟脚踏车停放处。

  二、随着脚踏车的增加,偷窃案势必跟着增加,希望政府立法严惩偷窃者,并加大查捕脚踏车窃贼的执法力度。

  三、不少骑士在使用公路时,会遵守交通灯的指示,但却忽视斑马线的存在。常常看到行人在过斑马线时须让路给脚踏车骑士,他们会加速,而不是慢下或停下让路给行人。应教导并强制脚踏车骑士在马路上更加遵守交通规则,在人行道上更加尊重行人,同时为行人着想,尤其是老人和小孩。

  四、为了骑士的安全,应该立法规定脚踏车骑士都须戴头盔,尤其是使用公路的骑士。




推广脚踏车一举多得
(2008-08-02)

● 张福润


  早报报道,《脚踏车将推广为市镇内交通工具》,这是一条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人们常说,环保是关乎子孙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考虑未来的长期发展,政府跨部门委员会将征询民众的意见,同时考虑推广脚踏车作为短程代步工具,鼓励民众骑脚踏车在市镇内活动,从而减少开车,这既有利于环保,节省能源,又有利于脚踏车骑士的身心健康,一举多得,善哉美哉。

  笔者以为,这次征询民众意见和建议的行动,是进一步唤起民众参与构建治国方略的重要起步。只要广大民众把“好点子”都提出来,政府加以梳理、提炼、升华,把握大方向,制定好措施,不久以后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性极强的长期发展方略,新加坡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脚踏车使用人行道课题




行人与脚踏车必须共容
(2008-07-30)

  毫无疑问,交通课题是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主要环节,从宏观的车辆与交通流量的调控,到公共交通服务的改善,车辆的节能以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都是需要周详研究的课题。过去几个月来,公共交通、ERP等交通课题一直占据显著的新闻版位,备受民众关注,而在前天的跨部门部长级委员会上所突出的推广脚踏车的使用的构想,也是广大读者非常关心的课题。事实上,自从淡滨尼镇于去年5月推展为期一年的骑士与行人共用人行道试验计划以来,这个话题就不断地在本报《交流站》出现,成为热门话题之一,也足见它对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影响至大。

  淡滨尼的试验计划已经延长半年,而当局现在也计划进一步在三巴旺和义顺两镇推行同样的计划,显示“脚踏车和行人共用道”的概念已经逐渐成型,在可预见的将来,相信脚踏车骑士和行人是否能共用人行道的争论,也将逐渐被两者应如何共容与“共舞”所取代。在记者会上,交通部长林双吉已经讲得很清楚,他说:“交通部目前正在仔细研究各种实际的办法,来推广脚踏车的使用,让居民不仅骑车往返巴士和地铁站,也将脚踏车作为短程路途的交通工具,如从住家骑车到市镇中心或巴刹等处。”

  由于有这一层构想,交通部的可持续交通发展策略(被统称为“BMW”,即巴士、地铁和步行)因此必须加上脚踏车--一种既环保又有益健康的交通工具。换言之,人们必须准备接受这么一个现实的到来,那就是各组屋市镇内的脚踏车数目将会因为受到鼓励而与日俱增。其实,近些年来,人们不难发觉脚踏车的增加已是个相当明显的趋势。也正因为如此,原本只有行人使用的人行道,逐渐多了另一类使用者--脚踏车骑士。既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脚踏车当作短程交通工具,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把骑脚踏车当作户外运动,他们往往先上人行道,然后再通往公园连道的脚踏车道去。

  因此,各有关当局和市镇居民应如何改变态度,改善市镇内的一些相关基础设施,以及提高安全意识,以适应这种新的生活现实,才是人们应该着眼的问题关键。

  安全,很明显是大家目前最关注的课题。行人投诉脚踏车骑士横冲直撞,不顾行人安全;骑士则申诉行人自私,不愿与他们共用人行道,甚至有些把他们视为仇敌。这些当然都是不正确的态度。在人口密集的组屋区,相互容忍和体谅是绝对必要的,否则,居民将有没完没了的摩擦。但如何确保“脚踏车和行人共用道”的有序与安全,也是绝对必要的。在这方面,不能只靠宣导,也必须有明确的使用规则可以让大家依循。究实,脚踏车和行人安全,是整个公路安全问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涉及包括驾车人士在内的所有公路使用者,因此也必须放在整体交通的宏观视角下来探究。

  在基础设施方面,我们可以理解,在寸金尺土的新加坡,要处处同时设行人道和脚踏车道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空间许可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这么做,也应该通过创意思维,制造可以利用的空间,就像我们利用各处河道经过的地方开辟公园连道一样。因此,最终出现的图景应是有些地方容纳得了兼有人行道和脚踏车道,有些地方的人行道可以稍微扩建为共用道,有些地方实在无法腾出新的空间,就只得现成共用。

  越来越多的居民以脚踏车代步将会成为组屋区的一道风景线,脚踏车将成为个市镇内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发展趋势,公众对待脚踏车的心态也必须及时改变跟上。


脚踏车使用人行道课题


站长的话
(2008-07-22)

  近几年骑脚踏车者日益普遍,我们的交通法规还没跟上来。由于骑脚踏车者无需执照,无需注册车牌,也无需通过交通规则考试,这无形中造成一种错觉,以为脚踏车骑士是无需遵守交通规则的。但是,互联网上关于脚踏车骑士和行人的安全问题的讨论,反映了人们对此问题越来越关注。已有人甚至建议,是否应规定脚踏车骑士也必须注册车牌和购买意外险,以便在意外撞倒人时,不必逃逸。这看来像是在说笑。不过,大约20年前就曾在网上看过数则谴责某市某退休高级干部的文章,原因是此君竟然教导其孙儿骑脚踏车撞倒老人,赶快逃跑,因为家里赔不起医药费。新加坡未曾发生过这样的事,但要行人完全信赖骑士的道德和良心,相信大多数行人也未必赞同。



应制定管理脚踏车的通盘计划 
(2008-07-22)

● 刘永明


  “三巴旺与兀兰市镇行人脚踏车各行其道”的工程业已启动,好极了!这令我联想起淡滨尼集选区国会议员对脚踏车骑士安全的高度关注。为了骑士的安全,议员们呕心沥血地进行交通改革试验,并将原定5月结束的试验计划延至2009年1月。看来试验将更完美。

  前不久,我去了趟淡滨尼地铁站,发现周围小架子约有400个之多,全无闲置。散放着的脚踏车也有近百辆。可见经常停放该地铁站的脚踏车数量之大。淡滨尼非交通枢纽的学校、购物、餐饮、文化娱乐中心的脚踏车流量又是何等情形?显然只有对全部情况了如指掌,制定政策才有完备的基础。这是很繁琐,需要细致策划的工程。难怪淡滨尼议员们的试验计划一延再延。

  今年1月21日,我曾写篇短文《脚踏车该有专用车道》刊登在《交流站》。数日后,相关部门回应,“新加坡没有土地可建脚踏车专用车道”。我觉得这样的回应理由有商榷的余地。我认为,有地种草却无地建路,是令人费解的。栽花种草植树固然有益,但在某些需要建脚车道的路段,其路旁绿化带草坪的宽度竟然是人行道宽度的2至3倍,有此必要吗?

  三巴旺民众俱乐部旁有一条可去海边的脚踏车道,卡迪地铁站附近也有一段脚车道,二者均无需增加辖区土地,割舍的只是草地,却改变了一些旧观念和思维模式。这些铺设得完美又具极高使用价值的脚踏车道,证实了早前规划的道路格局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加入更多人性化的关怀!

  《我报》6月30日刊登公民记者的配图文章《脚踏车‘太霸道’》,讨论脚踏车在人行道骑行是否违法。《陆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脚踏车应在公路行驶。然而,现实状况是,脚踏车在人行道行驶非常普遍,主管部门却视而不见、默许。淡滨尼集选区议员正在进行允许脚踏骑士在人行道骑行的交通改革试验。虽然试验仅限于淡滨尼,但其成功经验可以推广,影响或许会很深远。现今的试验,预示新条例正在孕育之中。

  从公民记者提供的图片可看到,脚踏车骑士沿人行道行驶,频频受阻,因为行人有的靠左侧、有的靠右侧,很难及时发现脚踏车在后逼近而让路。让脚踏车共用人行道,虽可保障骑士安全,却对行人构成威胁,尽管绝大多数时候不是致命的,却是时刻存在的心理威胁。而脚踏车和行人两者都难顺畅通行。因此,我认为,政府应将铺设脚踏车专用车道纳入议事项下,调查研究,作出决策。这是对交通资源硬体而言。与之相辅相成的软体,即脚踏车与行人之间的通行规则也不可或缺,二者应双管齐下,才能改变目前不甚理想的状况。




脚踏车共用人行道危及老人 
(2008-07-22)

● 蔡沛琼


  近月来,对于脚踏车和行人共用人行道的问题,引起很多意见。但对于脚踏车用人行道对乐龄人士的安全问题,却没有详细讨论。

  我认为,使用人行道最多而最频繁的应算是乐龄人士。因为他们一般都没有固定收入,比较少自己驾车,也少乘坐德士,许多乐龄人士外出时多乘巴士及地铁。要搭公车必须走一段人行道到车站。而不少乐龄人士因患有某种程度的骨质疏松症,或曾患中风,以致步行缓慢,尤其在手中持有一些所购的物品时,更是步履蹒跚。加上听觉部分失灵(多数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失聪缺憾。)也不易听到脚踏车的铃声。因此,老人在人行道上被脚踏车撞倒的几率很高,一旦意外发生,也容易造成严重伤害,例如大腿、小腿的骨头折断,髋骨(盆骨)断裂等等,往往还需住院动手术。体质差的,可能剩余的岁月都要坐轮椅。这对老人及其家人在经济上和护理上都是极大的困难与折磨。

  我是个70多岁的女性,外出时从家门到巴士车站要走一段颇长的人行道。因医生一再吩咐我要慎防跌倒,故在人行道上很怕被脚踏车撞倒。总是战战兢兢,步步为营。

  所以,我特地为乐龄人士呼吁,请有关当局不要让脚踏车与行人同用人行道。同时,为了脚踏车骑士的安全,请另辟脚踏车道。因为骑士的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可能是家庭的经济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