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8日星期六

使用图书馆应有的礼仪




图书馆应缩短开放时间
(2008-06-20)


● 陈仁祥

  不知从何时开始,公共图书馆也成了人们的消闲场所了。

  越来越多人把这宝贵的文化宝藏之地当成闲逛街的目的地之一。君不见,图书馆从开馆到闭馆的一整天,在馆内活动的人群,有的高谈阔论,有的聚在一堆,像在野餐,偷偷的吃,偷偷的喝,偷偷的打电话。更有甚者,带了手提电脑,利用公家的电来个网上漫游。

  有的全家大小一起到图书馆,孩子们追来逐去,大人们则在一旁闲话家常。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想吃东西,就把饼干饮料全带好,趁着没有图书馆管理员在场,悄悄地拿出来给孩子吃。其实,天知、地知、书知、人知。一旦被图书馆管理员发现,他们就连声道歉。这怎能保持图书馆的宁静与干净?

  其实,图书馆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知识宝库,让每个公民能受益无穷。公众应当把图书馆当成神圣的地方,静静的阅读,或是借阅自己需要的书籍,带回家去,不需要整天逗留在图书馆里。

  因此,我建议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应该缩短。比如说,从早上开放至晚上8点,无需开到深夜。理由是开到8点已有足够时间让人们在放工后借书。作为父母的,把孩子带到图书馆或是其他消闲中心,整天泡在那里对孩子是有害无益的,让孩子们呆在那儿一小时就已经很足够了。


答复
(2008-06-28)

图书馆要方便所有国人

  谨答复《联合早报·交流站》于6月20日刊登的陈仁祥读者投函《图书馆应缩短开放时间》:

  感谢陈先生的反映。我们同意陈先生的意见。图书馆使用者应该维持良好的礼仪,确保图书馆有个适合阅读和学习的环境。因此,我们每年都推行“我爱我的图书馆”运动,提醒图书馆使用者多为他人着想,并珍惜和爱护图书馆里的资料。

  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是为了方便所有国人,特别是工作人士和父母等不能在白天前往图书馆的人士。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
公共图书馆服务
高级处长
郑爱清



站长的话
(2008-06-28)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及其各分馆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大力推动大众化,这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这么做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图书馆被人滥用的情况似乎越来越严重了。每回有读者投诉,图书馆总是一如既往的提供相同的答案。如此这般,伊于胡底?也难怪一些读者沉不住气。对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图书馆单靠广播劝说显然是行不通的,该严明的时候就要严明,该出手时不出手,难免让人觉得管理当局不够果断。


应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2008-06-28)


● 邱大星


  看了陈仁祥先生的《图书馆应缩短开放时间》(6月20日交流站)一文,一方面对指出的问题颇有同感,另一方面,对陈先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感到有商榷的必要。

  的确,在各国的图书馆中,我们新加坡图书馆的热闹程度大概也可以排个世界第一了:小孩子跑来跑去,大呼小叫;手机铃声“一座皆惊”地响着,手机的主人肆无忌惮地大声讲话;学生或讨论或聊天,不时发出大笑。好不容易安静下来了,图书馆的扩音喇叭又作各种提醒和通告,要安心读点书,还真得有点定力。

  图书馆是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的地方,是需要保持安静的公共的文化场所,但是本地的一些读者却使本应安静的图书馆变得书声、人声、手机声,声声入耳,热闹非凡,有如巴刹。既影响读者的阅读和学习,也有损我们新加坡的国际形象,与我们这个现代化城市的文明程度极不相称。的确是到了该大力整顿一下的时候了。

  然而,陈先生在文中提出缩短开放时间的建议,本人不敢苟同。

  图书馆除了借书之外,还有查找资料和研究的作用。比如:兀兰二楼的专业书籍就是只供阅览,不能外借。所以每天都有不少中学或初院,甚至大学生在此查阅或抄录资料。或许有人会说,找到资料复印一下不可以吗?不是不可以,但至少不符合环保的原则。有时只是需要百科全书中的一些词条,如果为此而复印一整页,实在是浪费。

  况且,并非所有的国人都朝九晚五,许多国人下班是很晚的。笔者的几位朋友都是晚上七八点钟才放工,在最后一分钟冲进图书馆为孩子借书的。

  图书馆的秩序的好坏一方面和家长本身的修养及对孩子的管教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图书馆的管理有关。我认为,首先应该在学校和家庭里加强公德的教育,要时刻注意孩子在公共场所的行为举止,并提醒他们时刻注意不要影响到别人,从大声说笑、打电话到站在电梯口聊天,都是一种目中无人的表现。

  其次,图书馆应加强管理的力度,对于屡劝不改者,应请出图书馆。这并非是得罪顾客,在西方许多国家,对于在剧场、图书馆等一些文化场所大声喧哗、衣冠不整者,都是不会姑息的。就算是我们认为最自由的美国,也不例外。因此,我们除了教育,也应该让国人明白,不遵守公共秩序,缺乏公德心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只要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广大读者的利益,我想图书馆实行的一些措施也一定会受到大家广泛的支持。



图书馆变成游乐场
(2008-06-28)


● 吴乃柏

  拜读了6月20日《交流站》陈仁祥先生的大作“图书馆应缩开放时间”一文,本人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见闻。

  图书馆是文化宝库,但是,设在商业大楼内的图书馆,照我看,跟其他商店没什么分别。学生们三五成群,有的坐在书架的通道上,不管是否妨碍其他借书人。有的成群在一个角落边阅读边吃喝,过后也不收拾残局。

  家长带年幼的孩子进图书馆,犹如上游乐场,互相追逐不在话下,脚上还穿着发出声响的鞋子,工作人员屡劝无效,更绝的回应是:“你要我一直抱着他,还是要他打赤脚?”如此言行的家长如何身教其后辈令人怀疑。

  再者,也见过有人孩子走丢了,竟然向工作人员怒吼:“你怎么当保安的,怎不见我的孩子?”真不知道这里是图书馆还是托儿所?如此种种天天重复上演,维持保安及秩序的工作人员已无规可循。

  图书馆是否有必要清楚列明一些起码的条规以协助保持图书馆应有的形象?


图书馆成人部门更糟
(2008-06-28)


● 陈武仲

  6月20日,《交流站》发表了陈仁祥先生的文章“图书馆应缩短开放时间”,文里所列举的怪现状确实存在。然陈君所指的也许是儿童部门的现象。在成人部门,则更是叫人摇头叹息。

  譬如整群穿校服的学生,把图书馆座椅都霸占住,他们搁一本书在椅子上,然后消失了几个钟头才回来,天晓得他们去哪儿?其他需要座位的人,就只好罚站、干瞪眼,学生们有的埋头做功课,有的伏案梦周公,甚至还发出打鼾声。

  这些怪现象,都不应该发生在知识海洋的图书馆,然而它们真的存在,而且很长时间了,大家似乎也就见怪不怪。图书馆管理员也拿他们没办法,因为他们不喧闹,不乱跑。然而这些学生们的行为,在我看来都是不恰当的。照理,温习功课理应在家里,不是在公共图书馆。

  但是,对陈君提议缩短图书馆打烊时间,窃以为时间长短,不是问题症结,也无法解决陈君所提出的那些“怪象”。因为主要点是怎样去解决这些不合理的行为,比如我常去光顾的淡宾尼图书馆,晚上9点就打烊。和8点打烊,实在没什么差别。

  孩子奔跑、追闹,妇女闲话家常,或忙人手机讲个不停,管理员只能通过广播劝告,但效果有限,谁睬你!如果管理员胆敢出面制止,即使语气友善,也会落得个被complain(投诉),指管理员没礼貌,因为家长们会觉得失去面子。现在的人,往往是面子比什么都重要,更严重的,是蛮不讲理。

  当然,管理员对公众失去了约束力,人民大过天,所以才会让公众,甚至学生,越来越无法无天,把公共场所当作私人园地。所以,我建议,穿校服的学生一概禁止入内,就算入内,也禁止带书包。同时,除了笔记本和笔,其他物件,应该存放在图书馆提供的收费贮物箱。我曾见过一些“安娣”,买了菜,顺道转进了图书馆。在管理上,图书馆的确应该做一番调整,让国人更好、更愉快享受这知识海洋提供的服务。









2008年6月27日星期五

一个要当日本人的本地三语精英(2008-06-26)



一个要当日本人的本地三语精英
(2008-06-26)


● 文/梁秉亮

  最近到日本旅游,在回程的机上遇到一名年轻人,和他的交谈后,令我思潮起伏,久久不能平息。

  这名年轻人和日航空姐对答时口操日语,我和女儿起身让他进去靠窗座位时,他以华语向我们道谢;见我阅读机上购物目录时,亲切友善地用英语问我可否需要协助,他可充当翻译。像他这样通晓三种语文的“日本”年轻人还真不多见,我于是和他攀谈了起来。

他是爱国的日本人?

  我用华语问他这趟到新加坡的目的。他说要回学校念书。我不禁称赞本地的日本人学校,能培养出通晓三种语言的学生。不料,他却说自己是本地某著名学府的高二生。从祖父辈到他,已是第三代移民。看他一副自豪的样子,我又为我国的教育制度深感欣慰,因为这所数一数二的学府曾培养出我国许多杰出的政治领导人。

  我问他既是高二生,年底就要参加会考了,他怎么还坚持回日本探亲?年轻人自信地说:“以我的成绩,要考上英美著名大学根本不成问题,但‘A’水准考试对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的理想是考上东京大学,然后留在‘祖国’,为‘祖国’作出贡献!”

  看他一脸“报国”的壮志,我不禁暗暗佩服日本人的爱国精神。

  他还说,虽然这是第一次踏上他天天朝思暮想的日本国土,然而一踏上这块土地,却让他感到无比亲切,有回家的感觉。

他是爱日本的新加坡人!

  我再问他祖籍何处?他道:“其实我的祖父是从中国南来的移民。”“从中国南来的移民?那你岂不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公民?”套句洋人的熟语,我这时“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

  看着年轻人自我陶醉的样子,我知道此时再向他进行什么大义凛然的“国民教育”也是枉然。我于是问他为什么那么热爱日本?高材生沉默了半晌,似乎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那新加坡不好吗?”我接着问。

  “新加坡?新加坡政府漠视人权,强迫我们服兵役!新加坡的繁荣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上的!即使是发奖学金,也要附带条件,不像日本政府,只要我能考进日本公立大学,他们不但会帮我付学费,每个月还会给我生活费!所以即使没有任何附带条件,我也会一生一世留在日本,为日本政府做牛做马!”

他代日本人道歉!?

  我告诉他,我到过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纽西兰甚至日本,都能感受到他们对华人的歧视。就说这次到日本的清水寺的路上,一间店的店员看到我们一家人口操华语走进她的小店,就故意把样品收起来。

  高材生听了我的叙述,居然对我说:“很抱歉,让我代他们向你道歉。”我生气地回答:“你不需要代他们道歉,你不是日本人,你和我一样,都是新加坡人!”

  “可是,我已经做了决定,当我做了两年‘奴隶’后,我的意思是服完兵役后,我就会到日本念书,然后留在那里结婚生子,那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就是日本人了。”

  “年轻人,别忘了你可是流着华人的血液,这是抹杀不了的事实。再说,你的姓氏也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啊!”

  “没关系,有些人到日本工作,为了方便也改了日本姓名。”

  望着这个虽然通晓三种语言,但自身文化底蕴薄弱的高材生,我的内心交织着悲哀、担忧、失望的情绪。然而,怀抱着一线的希望,我问这个高材生,在他那所初院里,像他那样怀有“特别志向”的同学多不多。

  他说:“像我那样热爱日本的同学倒不多,因为他们大多数打算移民到欧美国家去!”






2008年6月23日星期一

谈谈青少年的管教问题(2008-06-23)




谈谈青少年的管教问题
(2008-06-23)


● 陈俊泽

  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统率百万雄师,驰骋沙场,却对自己的小儿子不听管教,不把书好念,无望进入西点军校而苦恼不已。大元帅尚且管教不了儿子,何况是普通人呢?现代青少年和麦帅儿子的时代不同、思想迥异,但其“叛逆不羁”的程度,实有过之而无不及,越来越难以管教了。

  我国社会日趋富裕,生活压力与物质追求成正比。父母亲为了给家人更舒适生活享受:汽车洋房、出国旅游、高档次休闲消费等等,不得不双双出外日夜工作,早已无余力去关注子女的心智发展,造成一些青少年疏于管教,以致误交损友,沾染恶习而不能自拔,最后沦为“游离”青少年,渐行渐远。

  再加上现行“少生育”的观念下,父母亲对唯一或两名子女,宠爱有加,呵护唯恐不及,不忍心指责犯错的子女,造成他们恃宠傲物,盛气凌人,目无尊长,不受管教。有如脱缰野马,横行霸道。

  “慈母多败儿”,父母亲过分溺爱子女,爱他反而害他,不可不慎。根据警方档案,越来越多犯罪的青少年,都是来自富裕的家庭。家长应该从“百忙”中拨出时间来关心儿女的生活动态、学习交友的情况,千万别等“出状况”才后悔莫及。多一分关怀,少一分操心。

  学校是“人类灵魂”的塑造场所,如今却舍本逐末,过分注重学术成绩,忽略人文熏陶、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一个人空有一肚子学问,却满脑子损人利己的勾当、自私自利。试问这样的“人才”,于社会何益?不但无益,还危害社会人群呢!

  “人之初、性本善”,只要在家长和师长的双重配合扶持下,定能令顽石点头、迷羊归队。世界上没有不受管教的坏人,只有没机会得到爱的可怜人。
  
·作者是中学生

2008年6月11日星期三

赌博风气



越来越多国人视赌博为消遣

(2008-06-12)

● 袁凤珠

  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公布的调查,近25%的受访者在不到18岁时就开始赌博。而且,约70%在30岁之前,就已经开始定期赌博。一些受访者戏说只是消遣活动,而访者也信以为真,并没有调查研究,有多少家庭因嗜赌问题,造成家破人散。

  全国预防嗜赌理事会公共通讯组主席陈沈明媚说:“所有的赌博活动,包括软性质赌博活动(如:买多多、大彩、万字票等),如果进行过量,都会变成嗜赌问题。因此,理事会将继续通过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嗜赌问题的认识,并知道如何求助。”

  调查也发现,赌博者有年轻化的趋势。有大约75%的国人在24岁或更早之前,就已经开始赌博,这比3年前的63%多。这样的报道,对我们从事社会辅导者而言,感觉是悲哀的。我们努力挽救因烂赌而濒临破裂的家庭,社青体部也耗资抢救和治疗病态赌徒,但凡有职总超市的地方,就有许多人排队投注,人们想赌一手是那么的便利。

  赌博合法化造成外在道德压力的松懈,人们仅仅以年龄来作为能否合法参与赌博的标准,而并非是老少昔日皆应遵守的道德通识。两座附带赌场的综合度假胜地行将建竣,人们对其刺激经济发展、带动消费与旅游的期待甚高,从而也扩大了对赌博的容忍度。而继赌球合法化后,将在本地开跑的F1赛车也已经可以开盘下注。赌博与体育、赌博与经济存在难以切割的暧昧关系,既污染又推动,下注产品越来越多、渗透力越来越强,赌博的年轻化亦是在所难免。

  为何社会常做一些自相矛盾的措施?在金钱挂帅的价值观中,大家都想不劳而获,加上贪心是人性的本能,故此,全家一起去赌博。

  如果社会上病态的人太多,将来必然会出现病态的社会。希望能有健康的社会,培育优秀的下一代,那今日的措施和价值观的定位,就该想到其影响深远。



当局应关注赌风蔓延问题

(2008-06-12)
● 谢国良

  读了吴俊刚先生的专栏文章《别低估邻里投注站的不良影响》(6月6日早报·言论),我也禁不住拿起了笔,分享我的看法。

  本人住在乔治王道(King George's Ave)。在这里的组屋楼下有个投注站,每逢赛马日,就会聚集一大堆赌友,抽着烟,喝着酒,大谈马经。不只把地方弄到乌烟瘴气,有些人甚至把小孩留在门外,公然大赌特赌,完全无视这么做对小孩的不良影响。投注站刚好又在民众联络所的对面,对在那里进行健康活动的居民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可想而知。

  据我了解,投注站之所以聚集那么多人,最主要乃因为他们提供现场赛马成绩报道与投注。

  我觉得关键就在于,为什么有关机构允许马会在组屋区现场报道赛马成绩?为什么要做得如此方便赌友们呢?在其他没有现场赛马成绩报道的投注站,就不会有类似以上的情况出现。

  因此,赌风越吹越炽,其中一个主因,恐怕就是投注站开设已经不再那么审慎或远离组屋区了。

  记得有政府领导人曾建议取消售卖小包装的香烟,理由是不让新烟民或好奇的青少年们可以方便购买与尝试。在这里,难道我们就该让投注站越开越多,以方便赌友吗?

  曾写过信给此区议员,结果却不了了之,在此,衷心希望,有关部门严肃关注防止赌风蔓延的问题。

2008年6月9日星期一

贷款赌博之风不容滋长(2008-06-04)


来函


贷款赌博之风不容滋长

(2008-06-04)

  《联合早报》最近刊登了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的调查报告的内容。

  最近几年,前来新加坡信贷辅导协会求助的人,有越来越多把债务问题归咎于赌博,是个让人担忧的趋势。这个百分比从2006年的10.5%,增加到今年头3个月的28%。

  从2006年到今年3月间,举赌博为欠债理由的辅导个案,平均还未清还的款项是6万5000元,债主人数平均多达7个,主要是信用卡公司和其他无抵押贷款。

  越来越多年轻人把赌博看成是“可以接受”的消闲活动,也有越来越多赌徒面对欠债的问题。容易取得信用卡和其他无抵押贷款,使赌徒能够继续不良嗜好直到欠债累累,他们的工作和家庭也受到巨大影响。很多时候,为了帮助沉迷赌博的家庭成员,其他成员也背上债务。协助嗜赌者重新做人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困难。

  嗜赌的人得付出昂贵的代价。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容易获得的信贷在促使人们沉迷赌博所扮演的角色。银行应该检讨它们的政策,看看积极的促销活动是否真的加剧了问题。最低限度,它们应该有一些机制,在开始的阶段就确定哪些欠债人有嗜赌的问题。另外,也应该允许家庭成员告知金融机构欠债人的嗜赌恶习,切断信贷以免所欠的债务进一步累积。这将比禁止一些人进入赌场更有效。银行也应该同辅导机构合作,为正在接受辅导的负债者提供债务重组计划。

  我们应该有一个全国性的运动,提高公众对嗜赌和信贷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我们必须强调,一个人一旦开始使用信用卡和无抵押贷款来进行赌博,便已经是个嗜赌者。
 
新加坡信贷辅导协会会长
郭浩南

一赌万事休(2008-06-04)




站长的话

(2008-06-04)

  华人社会素来有严禁赌博传统,认为它严重干扰年轻人学习和社会生产活动。早在战国时代一些大国就明令禁赌,违者“罚三币”,太子赌博,处以笞刑(用竹板打屁股),屡教不改,则废而更立太子。相比之下,国人对于赌博的心理设防反不如古人。最近调查显示,由于赌博多和体育竞赛挂钩,约半数国人认为大彩、万字票之类的赌博只是消遣活动而已。最令人担忧的趋势是赌徒的年轻化,在接受调查的2300个国人中,约75%在24岁或更早前就开始赌博。以往有数据显示,具病态嗜赌症的赌徒全都在30岁前开始定期赌博,有些病态赌徒不惜向大耳窿借贷、以信用卡举债、亏空公款而搞至妻离子散。为了防止赌博对国民心理的腐蚀和对经济的侵害,全国预防嗜赌理事会已针对年轻学生展开提高对嗜赌认识的教育计划。


一赌万事休

(2008-06-04)

● 王振春

  《联合早报》5月29日第4版头条新闻报道,赌徒有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是国家的栋梁,新加坡更美好的明天,就是看年轻一代的表现,“赌徒年轻化”,对个人与国家,显然都不是好事。

  据报道,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最近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新加坡人在本地和国外的牌桌上,赌博的比例在三年内增加三成。75%的受访者,在24岁或以下就开始赌博,而每10人当中,有7人在30岁前,就定期每星期至少赌一次,比三年前的调查数据来得多。

  如所周知,我们的社会,赌的花样越来越多,赌股票,赌马,赌多多,赌万字票,赌球以及上船去赌等等,不一而足,全岛处处都有赌的投注站,每个投注站,天天都生意兴隆。

  明年,我们世界级的赌场将开幕,美丽的新加坡,又向“赌国”迈进一大步。五湖四海的赌徒,将在新加坡的土地上一掷千金,大赌特赌。赌的诱惑,深深打进每个人的心里,年轻人也经不起诱惑,误以为要以最快的速度,赚最多的钱,只有从赌去下手。

  一名赌球的23岁青年对早报记者说:“这是赚快钱的方式……如果我半工半读,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赚到200元,甚至没可能这么快赚到这笔钱。”

  年轻人妙想天开,只往赌的好处想,只求一夜之间赚到很多很多的钱,世界上还有什么钱这样好赚的?这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们也许没有听过一些老话:“十赌九输”、“赌博赌博,越赌越薄”。

  他们大概也没有注意到报纸上常常有这样的新闻:多少人因赌搞到倾家荡产,多少幸福的家庭毁在赌的手里,多少人原本家有产业,结果为赌而跳楼。

  一赌万事休,新加坡是个充满朝气的国家,各方面都欣欣向荣,年轻赌徒越来越多,一旦掉入赌海,泥足深陷,朝气全失,对个人与社会,当然不是好事。

  赌博的人都有一种心理,输了想翻本,赢了想赢更多,一直沉迷下去,最后欠了阿窿一屁股债,死在赌的手里。

  几十年来,多少歌曲,多少电影,多少文学作品,都劝人不要沉迷赌博,一旦嗜赌如命,什么都完了。30多年前,我也一度迷于打麻将,每天做完工,都坐在麻将台上,那段日子,失掉了很多好朋友,失去了很多求上进的机会,幸亏后来把打麻将的嗜好戒掉,才又走在阳光下。

  有鉴于本地的赌风猖獗,政府也担心赌博对国人与国家负面的影响,于是成立全国预防嗜赌理事会,拨款300万元作为公共教育经费,传达赌博的害处,并推出流动展与短剧,劝导小贩别陷入赌海,欲罢不得。但愿政府的苦心不会白费。



别低估邻里投注站的不良影响(2008-06-06)



别低估邻里投注站的不良影响

(2008-06-06)

● 吴俊刚

  到云顶或澳门的赌场逛逛,你会发现,在赌场里搏杀的人,和我们生活中见到的一般常人无异。不管是年轻的,还是中年、年长的,男还是女,他们脸上并没有赌徒两字,也难以让人看出电影中所描绘的赌徒的模样。任何人都可能跟赌博发生关系,不管他的教育程度和职业背景。

  赌博是不是人的天性,我不晓得。但可以肯定,以小博大的诱惑,是一般人难以抗拒的。一个人染上赌瘾,则可能有种种不同。如果社会的赌风太盛,就很难避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于耳濡目染而与赌结缘。因此,从社会的层面抑制赌风是很必要的,赌徒的年轻化是一个警讯。

  看看我们今天的赌博风景,也许就不会对赌徒的年轻化感到惊讶。一个最明显可见的景象,是全岛各处投注站林立,而且几乎是每天开放,投注的包括万字票、多多、足球、大彩,都是最简易的赌博,因此,也很容易吸引到各阶层和各年龄层的人参与。
  
开设投注站态度审慎
  
  过去,据我所知,当局对投注站的开设采取了比较审慎的态度,包括要远离住宅区,在组屋区商店设立投注站,还需要事先得到该区国会议员的认可,否则,有意经营者就无法拿到“执照”。这么做用意至明,就是要尽可能避免无知孩童受到不良影响。议员和地方领袖对社区情况比较了解,因此,征求他们的意见,一来是承认投注站对社区会有不良影响,二来是确保投注站一旦设立,不会招致居民的反感与投诉。因此,过去投注站一般都远离住宅区,所在地点相对隐蔽。

  现在,我们在几乎每个组屋区邻里都能看到人们在排队投注。我不知道当局是否已经放宽了要求,但投注站深入民间已成事实,要抑制赌风,或减少青少年人受感染自然也相对困难。显然,“小赌怡情”的观念已经从投注站传开去,深入人心。因此,很多人认为,买万字票、多多、大彩和打麻将,是消遣活动,不是赌博。所以,要扭转或改变这样的观念,即使不是太迟,肯定也非常费劲。对全国预防嗜赌理事会来说,这等于要推一块巨大的圆石上山。

  一般人以为,一旦有了赌场,赌博问题将会更加严重,这是可以预见的,澳门的情况正是这样。但我觉得赌场的影响力还没有投注站来得大。马来西亚的云顶赌场开设有年,不见得马国人都变成赌徒;澳门赌场林立,也不见得澳门人个个迷上赌博。毕竟,对赌场比较容易实行管制和监控。设在各组屋区里的投注站,则是完全开放的。谁敢说今天我们社会的赌风和投注站林立完全没有关系?

  生活环境对小孩的濡染力是强大的。因此,历史上有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不过,社青体部部长维文的讲话,似乎却否定了这一点。当问及他对公众建议关闭组屋邻里投注站的看法时,他表示,他不认为这个办法能解决问题。他说,“我们不能假设关闭所有投注站后,问题就迎刃而解,我不相信有这么简单的解决途径。”(6月2日《联合早报》)  

旨在抑制赌风蔓延
  
  我想,提出建议的人也不可能那么天真,以为只要关闭所有组屋区投注站,赌博问题就能解决。他们的用意应该是在于抑制赌风,减少投注站对社区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其实,以赌博业为经济命脉的澳门也认识到这一点。澳门特区政府去年的一个动作值得我们注意,它决定不再批准新的角子机娱乐场及投注站在小区(邻里)开设,以及逐步迁除开设于小区内的相关娱乐场所,防止赌风在小区蔓延,推动博彩业健康化发展。(2007年11 月22日中新网)

  中新网引述《澳门市民日报》的报道说,特区政府将研究及检讨博彩业的发展模式,当中,主要包括博彩业健康化、规范化及可持续发展三个重点。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谭伯源解释,健康化发展是指特区政府不希望博彩业发展影响到社会固有道德及价值观。相反,特区政府希望博彩业发展能与社会价值观及承受力求取平衡。为防止赌风在小区蔓延,政府决定不再批准角子机娱乐场及投注站在小区开设,而现时开设于住宅楼宇的角子机娱乐场及投注站,也将要求逐步迁除。

  澳门在2002年开放赌场经营权,短短几年内,像金沙、银河、威尼斯人等大型娱乐场(赌场)便相继出现,特区政府显然是意识到,开放赌权固然有利经济,却肯定对社会风气有不良影响。因此,一手放也要一手收。赌场毕竟可控性较高,深入小区(住宅区)的投注站、角子机娱乐场则与民众的日常作息密切相关,影响可能更大。

  因此,我们绝不能轻率地把投注站的问题抹在一边。至少,对投注站的影响应该做个深入的调查,掌握确实的数据。否则,很难令人信服。

  我们知道,政府允许马会和博彩公司开始投注站以及场外赌马站,一个主要的理由是要打击地下赌博集团和非法卜基,但是,投注站的开设是否已经过头了?是否有必要收敛一下?尤其是在两个赌场已在赶建的当儿,这些问题应该是很值得思考与检讨的。

  ·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


2008年6月1日星期日

切勿轻易把赌博当“消遣”(2008-06-02)



站长的话
(2008-06-02)


  “赌博”这两个字,令你首先联想到什么?是大彩、万字票(4D)、麻将桌?是澳门、拉斯维加斯的纸醉金迷、富丽堂皇的赌场?是在小巷里开个后门的地下赌窟?是上流社会一掷千金的娱乐,还是小市民输红了眼的堕落?怪的是有人一提赌博就联想到股市和房地产投资,认为“小富由俭,大富靠博”;也有人就联想到“赌神”、“千王之王”等赌博影片,认为一沾到赌,就要付出一生沉沦地狱的代价。也有人认为,沉迷于赌博者有如酗酒者一样,是在社会中少数的心理病者,必须鼓励他们就医。有心理辅导师指出,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人性的阴暗面之一,应多多鼓励人们将心思多专注于学习正当赚钱的技能,才能抑制贪便宜的赌徒心理。



切勿轻易把赌博当“消遣”
(2008-06-02)


● 周全生

  5月29日,《联合早报》报道,我国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在去年11月至今年1月间对2300名18岁以上的我国公民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公民开始赌博的年龄越来越轻,24岁或以下开始赌博的人数比例从2005年的63%增长到2008年的75%,短短三年内就增加了12个百分点,看了真是令人心惊胆跳。

  但是更令人吃惊的是,居然有年轻人认为赌球比工作能更快的赚到同样数目(甚至是更多)的钱。换句话说,这些思想上已误入歧途的年轻人相信,并且也在传达一个不劳而获的歪理,那就是:人们不用劳心劳力辛勤工作或創业以换取生活所需,而只要每天往赌场或投注站里去转一转就可以袋袋平安地赚它个盆满钵满。

  此外,调查还发现有不少人认为买万字票、多多、大彩和打麻将是“消遣活动”而不是“赌博行为”。难道这些人都忘了“十赌九输”这句人们常挂在咀边的话了吗?偶尔让你买中万字或多多,又或者让你中个“马屎”,固然让你欢喜一阵,但更多时候是你花了一大笔钱,买了许多号码,却完全扑空,使你感到失望和颓丧。输钱时,赌徒们总会骂声不绝,还真的会认为这是“以小博大”的“消遣活动”吗?难怪全国预防嗜赌理事会主席林福山要说:“这项调查意味着理事会必须让公众明白,将赌博视为消遣活动时,背后潜在的危机是什么?”

  我想补充说明的是,该调查报告只谈国内情况,并没有涵盖那些三天两头就往云顶或邮轮上的赌场钻的赌友们,君不见黄金大厦前每天清晨上百辆的豪华旅游巴士在排长龙等候数千名急着要赶上云顶“旅游”的旅客。你只要花不到区区100元的旅费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坐上豪华的旅游巴士上云顶,又吃又住的玩它三两天。当然在云顶玩乐时,免不了顺便走进赌场博杀一番。许多人会说:“我没赌,只不过拉拉角子机而已,而且只玩一两毛钱的筹码”,但一拉就是数十、数百次,有多少人上云顶能赢回旅费的?但多少年来,国人爱上云顶“消遣”,多少也是受“小赌怡情”的想法影响。谁能说,一些父母们不是在孩子儿童时代就灌输他们一些错误想法了呢?

  为挽救这种赌风危机,全国预防嗜赌理事会有计划要对年轻赌徒包括中、小学生进行病态赌博辅导和教育以提高他们对赌博害处的认识,这是对症下药也是及时的好处方。

  赌友们醒醒吧!别把“赌博活动”当作“消遣活动”来自欺欺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