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8日星期二
对脚踏车道设计的数点建议
站长的话
(2008-07-08)
数月前,几个年轻朋友到荷兰背包自助旅游归来,最津津乐道的不是风车、木鞋、郁金香,而是荷兰的脚踏车道。荷兰政府鼓励民众骑脚踏车的政策推行了很多年,如今全国各地都已建有脚踏车专用道,在首都多条主要街道上,汽车、巴士(或电车)和脚踏车道并行,各自只有一个车道。脚踏车道通常是暗红色的,有别于汽车道的灰黑色。电车、巴士、渡轮都设有专让乘客放置脚踏车的架子。脚踏车过马路使用的过道是和行人过道分开的。行人天桥阶梯两旁都“镶”了个小坑道,骑士只要把车轮放进坑道就可以推着车子上下天桥。我国在这方面刚起步,上个月底三巴旺和兀兰刚开始兴建一条总长7.4公里的脚踏车道,估计明年5月完成。预料启用后可收取经验,陆续推广到其他组屋区。
对脚踏车道设计的数点建议
(2008-07-08)
● 陈俐颖
我国陆交局宣布延长“脚踏车与行人共用道”试验计划,利用半年时间,陆交局、交警和淡滨尼基层组织设法从中提高居民对这个试验计划的接受程度。当局将改善镇内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教育及执法行动后,才决定是否要永久性实行这个计划。
尽管当局预言,会探讨镇内哪些人行道可加宽,并在土地允许的地段,把目前1.5米宽的人行道加宽至2米,笔者对于这个“解决脚踏车道”的处理,依旧存有深度的顾虑。
笔者是不赞成脚踏车与行人共用一条小道的。除了行人和骑士的安全依旧存在威胁以外,预料经过改善的小道仍有缺点:
其一:把现有的1米半宽的人行道加宽到两米并非是个安全的骑车和步行并用空间,仍属拥挤。
其二:现有的行人道多是洋灰混沙铺设出来的,这个材料不适合当脚踏车道,逢雨天路滑就危险重重。在这里我无可避免要借鉴荷兰全国的脚踏车道,荷兰的脚踏车道使用特制的建筑材料铺设,排水快,路面不滑溜,除了少数降雪和结冰的日子,他们的脚踏车道是很安全的交通设施。
我国在处理永久性(60年?)的脚踏车道使用上,应该慎重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鉴于这些脚踏车道与全国各个组屋区的联系可能性,在有必要的地方应该建设脚踏车道桥架以加强其连贯性。
二、这些脚踏车道应在需要时也可以充作是老人的“自动轮椅车”道。我们应该把眼光放远放宽,脚踏车道应该可以不单是脚踏车道。在我国面向人口老化的今天,完善的脚踏车道将为未来行动不便的老人开发一条自由活动的空间。这是我们必需加以慎重考虑的。在荷兰,很多老人即使半身不遂了,仍然能坐上“自动轮椅车”,利用这种电动车购物和散心,保持心灵健康。如果我们在2008年已经为2030年的人群需要做好准备,到时就可省下许多重新规划和翻修的工作。
三、我诚恳地请求当局慎重考虑把脚踏车道与行人道分开建设。宁可减少路边的树木花草空间,也要一劳永逸地把脚踏车骑士和行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新加坡的环境非常适合骑脚踏车。在油价飞升的今天,在环保意识觉醒的今天,越来越多新加坡居民将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放弃汽车,改用电单车或者脚踏车。我相信脚踏车使用者将不会只限于大多数的学生和外劳,因此,另外开设出来的脚踏车道,多花费一些开支,将来会得到回报,绝对有其使用价值。
四、脚踏车道与行人道分开分布的好处是节省多余的人力需求。在这样较宽敞完善的设施上,我国就无需长期依赖“铁马巡察员”(cycling warden)来提醒骑士注意安全。
富裕的新加坡怎会可能无法负担更优越的交通设施,为人民开设脚踏车专用道?人民是国家的资源,每一条人命都珍贵无比。确保我国的学生和工人都能平安回家,尽可能减低路上意外事故,不能让小小的意外机会存在。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