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7日星期四

青少年性教育


13%青少年性活跃 

调查:其中4%有超过一个性伴侣

杨雪慧   2007-07-26

  一项针对609名16至23岁青少年进行的性行为调查显示,有13%的青少年性活跃,而当中4%有超过一个性伴侣。

  大部分接受调查的青少年对安全性行为,如使用避孕套、避孕丸等有一定的认识,不过仍有23%的性活跃青少年在进行性行为时,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

  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政务次长张思乐受访时说:“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一些青少年虽然在性行为方面开放,避孕知识也不缺乏,不过仍选择冒险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这点令人担忧。”

  他说,青少年如今能够从互联网等方面获得大量性方面的信息,根本无法阻挡,能做的就是向他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与性方面的知识。

  他表示,社青体部希望与教育部合作,有系统性地从小学至初级学院,甚至是大学,通过各种活动、课程,向学生传达性方面的知识,包括婚前性行为的后果等。

  不过他强调,家长在灌输正确的性价值观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也最清楚自己要把什么样的价值观传达给孩子。

  如今,许多家长在孩子教育的各方面都非常踊跃与校方合作,性教育方面也应该如此。家长若与校方合作,能够给青少年最全面、完整的性教育。

  调查由拜尔先灵医药公司(Bayer Schering Pharma)与Youth.SG网站联合进行,是它们展开的“对性行为负责”运动的其中一项活动。调查结果昨午在共和理工学院公布,张思乐是座上嘉宾。

  调查也显示,有74%的青少年认为,避孕套是防止性病传播最有效的避孕方法。国大医院妇产科高级顾问医生考迪星(Kuldip Singh)教授表示,虽然大部分青少年知道避孕套是防范性病最有效的方法,但是仍有26%认为其他方式如避孕丸、体外射精等同样有效,这点令人担忧。

  他说:“避孕套是唯一能够防止爱之病与其他性病的方法,不过仍有超过四分之一接受调查者并不知道。”

  他指出,这或许是这个年龄层患性病者增加的原因。根据今年3月份的媒体报道,前年有678名10至19岁的青少年因性病求医,比2001年的256名超过两倍。

  至于避孕方式,有55%性活跃的青少年最常使用避孕套,23%则表示不采取任何避孕措施。选择体外射精、计算排卵期与避孕丸的分别有18%、8%与6%。

  考迪星指出,选择使用避孕套的数据令人鼓舞,不过青少年对其他避孕措施的可靠度的认识仍有待提高。许多青少年仍不知道,服食避孕丸其实是最可靠的避孕措施,联合使用避孕丸与避孕套的可靠度其实最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调查的性活跃青少年当中,36%每次都采取避孕措施,35%却每10次就有少过7次会采取避孕措施。大多数青少年表示,他们是在“一时兴起”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因此不是每次都会采取防范措施。

  根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去年20岁以下堕胎的人数从前年的1279人上升至1391人,占总堕胎数目的11.6%。

  在这之前的5年,20岁以下的堕胎人数每年都下降,从2000年的1730人下降至2004年的1341人。

  除了向青少年传达安全性行为的信息,主办当局也鼓励青少年坚持自己的立场,勇于向婚前性行为说不。

师生对调查结果感惊讶 :有13%接受调查的青少年性活跃,令不少人感到诧异。

  出席“对性行为负责”讲座的两名共和理工学院学生陈依惠(18岁)与高健刚(18岁),对这个调查结果就感到惊讶,觉得这个比例相当高。

  他们认为,既然有一些青少年已经有性行为,教导青少年正确的防范措施,防止怀孕与性病非常重要。

  初级学院教师王续颖(26岁)认为,师长虽然能够劝青少年不要在婚前有性行为,不过仍会有一些学生选择偷吃禁果。

  她表示,校方曾安排防止爱之病的讲座,当中包括如何使用避孕措施的环节,学生都非常感兴趣,而且敢于发问。

  她说:“他们可能不好意思问家长。在学校举行这类讲座,他们会发现其他同学也有相同的问题。”

  不过,她也指出,一些学生可能会“滥用”这些避孕措施知识,以为只要采取措施做性行为就“安全”。

  她说:“所以,家长与教师还是要强调,选择对婚前性行为说不其实是最‘安全’的。”

  新加坡家长计划协会(Singapore Planned Parenthood Association)委员之一,有超过15年辅导青少年经验的约翰·维加严(John Vijayan)则表示,协会到中学办一些讲座时,都会向学生传达避孕措施方面的知识,不过也会强调对婚前性行为说不的重要性。

  他说:“毕竟,没有防范措施是100%有效,向婚前性行为说不其实是最有效的方法。不过,我们不可否认仍会有一些青少年不选择说不。他们应该清楚自己所面对的风险,并且学习为自己的性行为负责。”



严肃看待青少年的性教育

2007-07-27


  由拜尔先灵医药公司与Youth.SG网站联合展开的“对性行为负责”运动,有一项对我国16至23岁青少年性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3%的青少年性活跃,其中,4%有超过一个性伴侣,23%在进行性行为时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看到这样的调查结果,人们的反应必然是为当今青少年的大胆开放和放纵鲁莽感到吃惊。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年轻的政务次长张思乐的反应也是如此。他为那些性行为开放却冒险不采防范措施的青少年感到“意外”和“担忧”。

  这种担忧是有数据反映的:据报道,前年有678名10至19岁的青少年因性病求医,比2001年的256名几乎多出两倍;而根据卫生部的统计,20岁以下堕胎的人数也从前年的1279人上升至去年的1391人,占总堕胎人数的11.6%。

  然而,这样的担忧毕竟是“技术层面”、“行为层面”的浅层次担忧,只是为青少年的性行为“善后”问题担忧。固然,这个层面比较具体,也比较容易着手处理,但是,因为我们讨论的对象是年轻人,因此,所应该为之担忧的就不能只停留在性行为的“善后”层面,而更须为深层次的“道德层面”、“心理层面”担忧,也就是关注青少年的“前瞻”问题——人格特质的发展。简单的说,即是“对性行为负责”这一运动所说的“负责”一词的含义。

  时代已经不同,虽然近来西方一些社会也转趋保守,并对青少年强力宣导“禁欲”教条,但是,对更广大的青少年来说,每天浸淫在几乎没有禁忌的网络世界,再加上各种影视书刊的声色泛滥,要教他们对性行为绝对“说不”,已经越来越困难,甚至容易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感,以至更为叛逆和放纵。事实上成人社会必须惭愧,我们的环境也毫无宣导“禁欲”的条件,开明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在“禁欲”教条之外另辟有效蹊径。因此,重点不在于青少年是否有性行为、是否懂得采取安全措施,而在于青少年是否能够因为很有责任感而避免性行为;又,即使有性行为,是否能够因为很有责任感而采取安全措施。倘若青少年对性行为责任感淡漠,则不论在技术上如何把他们教导到避孕套、避孕丸无所不懂,恐怕也不能改变受访青少年所说的那种“因为是‘一时兴起’,所以没采防范措施”的行为模式。卫生部统计的20岁以下的堕胎人数,在此之前曾经连降五年再回升,是否正反映了近年来加强的性教育,在技术层面辛苦筑起的安全堡垒最终却敌不过“一时兴起”的冲击?

  从最近一连串有关青少年的调查来看,就可发觉,青少年的问题又岂只在于少用了安全套?使人侧目的乱丢垃圾、在公众场所行为不检等等作风,媒体上已议论多时。他们对生活环境那种缺乏责任感、旁若无人的态度,正是我们必须担忧的。上个世纪的伟大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把人的需求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隶属与爱的需求、自尊需求、知的需求、美的需求,和最高层的自我实现需求。这套学说,当今性教育学界的主流非常认同,即“自我实现的人格特质是能延后满足欲望”;换言之,完全不能“延后满足欲望”、只顾“一时兴起”的人,其人格特质必然离“自我实现”很远。因此,青少年性教育问题不是“一套了事”,或者说,不是“外科”问题,甚至不只是“内科”问题,而是心灵健康营养学问题。如果青少年不懂得“性”是除了生理还包括心理,是除了欲还须有爱,也不懂得做人须懂得尊重和自重,则即便他们都用“套”了,我们的社会仍难解忧。




性事谁人不知                 

蔡深江29-07-2007


  多数人暗自想起当年自己如何初懂人事,总还是会觉得不方便分享,特别是性这回事,私人得比薪水更难坦然谈论。然而,时下一些年轻人却不这么以为,无论是交换性爱经验、手机拍摄性感动作、上网浏览色情内容,把性看得很简单平常……你觉得是自己老土了,还是青少年跑过头呢?

 不把性当一回事其实有它应该的平常心态,但怎么掌握自己的行为举止,特别是在性生活方面的自律和检点,却不应该是“我想怎样就怎样”的潇洒可以一笔带过的。有些观念诚然是越看下一代越不自在,而性开放的相对保守立场也总是叫年纪大的看不惯年轻人的放浪形骸,这很难改变,上一代最多忍着不多议论,却很难认同。

 当我在报章上读到一项针对609名16至23岁的青少年进行的性行为调查结果时,起初并不认为本地13%的青少年性活跃,其中4%有超过一个性伴侣的情况会令人感到太惊讶,却也还是感叹地摇头了。

 问题是,该看到的是其他性生活不活跃的87%青少年,还是担忧那13%身体早熟、性知识却没有跟得上欲望和冲动的青少年,当然,我更好奇的是,在这个调查结果之前,相关当局,无论是教育部或者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没有类似数据,关注青少年的险事与早熟吗?

 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政务次长张思乐表示,社青体部希望与教育部合作,有系统性地从小学至初级学院,甚至是大学,通过各种活动、课程,向学生传达性方面的知识,包括婚前性行为的后果等。

  这固然是顺理成章的建议,但我的疑惑是,难道教育部自2001年推出的适合中学低年级学生的多媒体性教育,无法有系统地教导性知识吗?又或者教育部能做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效果不彰,必须社青体部配合,才可以更全面地处理婚前性行为的问题。

  用“婚前性行为”的概念套在这个年龄层的人身上,想必会让他们嘲笑。暂且不搬道德,让年轻人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并且保护自己的另一半其实更务实重要。

  近日另一项关于爱之病监测数据的公布,更让人感觉到,问题出在观念而不是行为。卫生部去年批准使用爱之病唾液快速检测法,资料显示有越来越多年轻专业人士接受检验。由于这个检验在匿名清况下进行,医生不会把资料透露给官方或家属,在接受检验的678个人中,有8个被证实是爱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4个已不知所终。

  过去也许我们要处理的是如何教导青少年性教育的课题,害怕的是不教怕他们乱学,教了会刺激他们乱用,但现在更棘手的是,在既定和各自形成的性观念之上,如何让青少年认识更基本也更致命的性爱责任。已经不是在几岁和谁上床的该与不该,而是这么做之前和之后,该做什么的问题。

(作者是《我报》副总编辑)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