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目:
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5个小学生中,就有一人常被同学欺负。连小学校园里也出现所谓的校霸。谈谈你对这项调查结果的感想。
欺凌同学之风应尽快煞住
2007-07-30
传统上,学校应该是让学生求取学问、吸收知识、发展潜能、培养群体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地方。学校生活也是现代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但令人遗憾的是,欺凌弱小的社会现象竟然也在校园中出现。
新加坡儿童会最近针对786名小一至中一生所作的调查便显示,每五名小学生当中,便有一人常被同学欺负。受害者当中,也有大约16%的人因报复心理、自卫等原因转而欺负其他同学。21%的受访者透露,一个月内至少被同学欺负两次。
小学生欺负同学的方式,包括用脏话或难听的名字辱骂、叫其他同学不与之为伍、散播谣言、拨手机或传短讯骚扰、通过互联网中伤等。可以想象,这些欺凌事件必然会在受害者的心灵中留下阴影,对于他们的人格发展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这是家长、学校师长和教育相关部门所不能忽视的。
虽然学生欺负同学的现象不独发生于今日,而新加坡也并不是唯一出现此类校园问题的国家,但调查中被欺凌者所占的比例,以及受欺凌的次数,却不得不令人担忧孩子的学校生活和心理感受,而教育工作者也有必要思考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缺失和补救之方。
毕竟,欺凌弱小的不良风气如果不予以纠正,在风气影响下成长的学生,人格可能受到扭曲。从社会学的角度,那些以“校霸”自居、以欺凌同学为乐的学生,往后难免走向歧途,最终成为社会问题。而受到伤害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业上或社会行为上都可能成为弱者,对学校感到恐惧,对社会感到悲观,最后甚至可能自暴自弃。
调查的一个个案便显示,一名小二女生被同学欺负后,一到学校就觉得腹部疼痛。幸好是她的母亲不断寻求援助,通过新加坡儿童会给予辅导,才让这名女生重拾自信。由此可见,欺凌事件确实可能对受害者产生极大的心理伤害,扼止欺凌同学之风实在属必要。
此外,新加坡志在发展成为“环球校园”,大量吸引外地学生到此就学,也应该彻底根除这种校园歪风,为学生创造更安全、更祥和的环境,让他们从容地学习和交流。
校园欺凌事件之所以成为普遍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家庭教育的不足,而另一方面也显示学校在维持学生纪律方面可能有必要加大力度,因为学校已经不单单是传播知识的场所,而且也是社会的缩影。关于前者,家长可能有必要腾出更多时间来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和加强教养,不断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从小培养孩子具备健全的人格,能够明辨是非。至于后者,学校师长可能须改变现有的观念,除了将焦点放在学生的功课之外,也有必要对学生的言谈举止、课余动态给予更多的关注,及时纠正学生在行为方面的偏差,让学校成为真正的教育殿堂。
本地的校园问题固然令人担忧,但并不意味着校园问题已经严重到像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地步。可是,如果我们不希望下一代成为校园问题的牺牲品,现在是多管齐下纠正弊端、煞住歪风的时候。
校霸问题凸显人格教育之不足
吴韦材 2007-08-01
欺凌弱小的社会现象出现在本地校园,而且每五名小学生中便有一人常被同学欺负,显然人格与心智教育问题不轻。
对一名学生而言,学校其实就是距离他最靠近的雏形社会。
现代社会里,除家庭外,儿童首个正式步入的社会场所就是学校,由幼儿园直到大学,十余年正规教育,几乎占去人生大约四分之一的时间。
尽管今天本地许多学校因为社会竞争模式的影响,往往出现了某种鼓励“分数主义”及学校间争取“教育业绩”的思维偏差,但是当我们反思学校教育在一个社会里的作用时,便会明白它应该不光只是为了向国家子民提供各方面的知识学习,甚至不光是为了要争取培养出一些知名的精英并以此为荣。
学校教育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一种社会化的需要。也正因如此,所以我们在厘定教育方针的同时,必须先考量到我们的学校能教育出怎么样的国民。
普及教育就为了国民教育
国家不只需要能办大事的精英。所谓普及教育,意义明显,就是为了国民教育。因此,学校是家庭以外一个最重要的教育场所。
在接受正式教育的过程中,一个原本对“社会”没有多少观念的孩子,会因为通过有系统的、渐次发展人格的教育,从而学习到如何融入日后社会的基本规范,也同时能学习到如何去适应日后社会上的生活文化,及在社会上如何生存的基本技能。
学校注重学习知识与其运用能力是没错的,但一个人的成长人格假如没在基础教育上从小得到正确引导,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民明显就是基本人格教育没抓好,或是做得不够完善。
现代社会在道德观念、生活习惯、思考模式、以及许多行为准则的大幅度改变,往往与基础教育形成“外在现实与精神理念上的矛盾”。
这情形,在美国、英国、日本这些过度物质化社会中也同样出现。
有些地方,学校仍会竭尽所能作出针对性策略来尽量维护国民人格教育的精神,比如泰国,是佐以宗教的熏陶,而丹麦及挪威,则很早就开始向学生灌输公正与平等相处的社会伦理学。
这些做法,当然也不容易。因为社会人文所遭受的影响,除了本土因素外,往往还牵涉到外来生活文化的冲击。不过,紧紧抓牢自己国民人格和精神的大本营,毕竟还是当地教育所应负起的最基本责任。
更重要是,只有这么做,当一代又一代的国民教育真正累积出其教育成果时,当地社会多数还能保留着大部分社会素质。
日后就是社会的问题
会做人跟会念书是两回事。半世纪前,一来是社会不如今日复杂,二来是当时学校也有“更多时间”去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
在笔者求学那个年代,学校是第二个家,是老师与学生一起过日子的大家庭。那年代,老师多以身教形式来灌输伦理教育,而在一种竞争相对并不激烈的环境里,这种亲密的平等关系(当然也包括摩擦在内),常常就能让同学在相处时把自己的人格逐渐朝向社会化。
校园出现欺负弱小或甚至暴力,不只警示法制意识薄弱,明显就是学生在人格教育上有所不足。诚然,恶霸学生毕竟还是少数的一群,相信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较听话的,但也不能忽略那些久被欺凌者。
儿童因遭受伤害而导致人格扭曲不只是他自己的问题,日后也会是社会的问题。
就如社会急速改变一样,今日的校园已不如往日那么单纯,改善师生之间、学生跟学校之间的冷漠,或许是最重要的一环。
假如学生觉得学校不是一个关注自己生活、情感、思想的地方,丝毫没有归宿感,他也就不会意识到自己必须在那个“小小社会里负起做一个好公民”的责任。
小时在这方面欠缺,以后离开学校也一样会自以为是地对社会冷淡,或甚至视对社会视而不见。
校园欺凌事件,不只暴露出某些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不尊重,也同时暴露出在社会意识教育上及在人格教育上,我们仍需加大力度。
·作者是旅居北京的本地写作人
校园净土,怎容校霸跋扈?
儿童会调查:
每5名小学生
一人常被欺负
杨雪慧 2007-07-29
新加坡儿童会的调查显示,每5个小学生中,就有一人常被同学欺负。受害者中,也有大约16%因报复心理、自卫等原因转而欺负其他同学。
这是儿童会首次针对小学校霸欺负同学情况进行调查,它过去只对中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是在昨天举行的“制止欺凌弱小”行动周座谈会上发表。
[小学生被同学欺负调查]
小女生被同学欺负 一到学校就“肚痛”
2007-07-29
小二女生因被同学欺负,一到学校就申诉肚子痛。
陈太太(化名,36岁)受访时说,她的大女儿四年前念小学二年级时,曾因被同班女同学欺负,引发生理问题,一到学校就觉得腹部疼痛。“她当时的腹痛问题非常严重。”
校霸问题是德育的缺失
李顺福 2007-08-18
学生人格上的成长,取决于三个因素:那就是教师的爱心,学生是否受教和家长的配合。
据调查,五名在籍小学生中就有一名曾被校霸欺负,问题严重性看来不可低估。
为何我们的校园里会出现校霸,笔者以为,可能的原因有下列五项:
一、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被家长视为家中宝、掌上珠,是家中的小皇帝。家长过分宠爱,即使孩子做错了也不舍得管教。久而久之,孩子对是非观念就会模糊不清。
二、家庭教育的素质良莠不齐。报章上我们时常看到女佣被虐待的事件层出不穷,如果家长的心理不平衡,动辄找别人出气,孩子会耳濡目染。
三、现代家庭,夫妇俩多同时出外工作,家教的重任就全外包给了女佣。父母早出晚归,缺乏时间灌输正确的价值观给下一代?
四、社会开放和资讯发达,使年青人可以轻易地接触到五花八门的影响。小孩爱玩的电动游戏日新月异,含有渲染暴力内容的更是比比皆是。一旦家长疏于管教,小孩子的心灵就会逐步被毒害。
五、学校的品德教育日趋没落。教育当局对体罚的严格管制,已让教师在管教问题学生时有心无力。一位中学校长就曾一时冲动,用小册子体罚学生而砸了饭碗,现在谁还要自告奋勇体罚学生?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笔者觉察到很多家长对尊师这个理念已经逐渐淡化。越来越多家长只听孩子一面之词,动不动就到学校甚至教育部告状。写信到报章投诉的或打电话报警的也时有所闻,这给校长和教师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
纪律松散,校霸温床
有教师朋友告诉笔者,校长最怕接到家长的投诉电话。为了避免负面新闻上报,校长常用的策略就是息事宁人,不管发生什么事,先抓教师来开刀。只要百密一疏,教师就遭殃。免不了录口供和写报告,精神压力很大。
所以,教师也学乖了。学生不能得罪,得罪家长更是万万不能。工作的座右铭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样的处事态度只能带来一种结果,那就是学生得寸进尺,目无法纪。学生知道,不单教师不敢管,校长想管还得三思而后行。纪律松散,校园就成了培育校霸的温床。
记得两个月前在新传媒5频道观看到一个论坛节目,议题是学生利用博客公开批评教师是否合适。在举手表决时,让笔者感到意外的是,竟有高达四成的学生投了赞成票。
依笔者的看法,这不是学生可否批评老师的问题,而是批评方式是否恰当。如果学生对老师有意见,可以私下提出。公开通过博客批评老师,自然不恰当,因为学生对师长必须有一定的尊重。
那四成学生的想法让人忧心。如果公开批评教师可行,那他们也可以依样画葫芦对付校长。从这点延伸,欺凌校园里的弱小又算得了什么?
教育是良心的工作,除了根据课程范围授课外,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引导学生人格上的成长。后者能否成效得看三个因素:那就是教师的爱心,学生是否受教和家长的配合。
虽然当官的、搞教育的、家长都了解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制度对教师捆手绑脚,还要担心来自家长的反弹,教师又怎能尽心尽力去教好学生?
依笔者之见,现今学校的功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智育,欠缺德育这一环。这种趋势是是令人忧心的。
·作者是本地资深文化工作者
日本教育重建委员会:
紧急出招治理校园欺凌
随着接二连三因欺凌引发的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出现于日本报纸头条,校园欺凌赫然成为日本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11月29日,直接受命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教育重建委员会向政府提交了报告,发布了一系列治理校园欺凌的措施,要求对欺凌学生采取严厉措施。
教育重建委员会的17名成员来自政府、工商界和学界,由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野依良治领衔。
面对媒体的轰炸式报道,新组建的教育重建委员会倍感压力。委员会敦促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门对未能及时制止欺凌的教师进行惩罚。
委员会呼吁学校不要隐瞒欺凌案件,而是与当地社区和家长共同解决问题。
教育重建委员会的紧急建议包括八大核心措施,其中一条是各学校建立一支专门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工作组。地方教育部门也被要求组织专门针对校园暴力的网络力量。
这些措施还包括将欺凌宣布为“反社会行为”,在欺凌发生时袖手旁观,不进行干预,也将承担责任。
教育重建委员会还表示,欺凌的受害者可以在不改变家庭住址的情况下转到另外一所学校,并呼吁对此政策加大宣传力度。
同时,教育重建委员会还要求中小学制定出针对欺凌行为的明确的惩戒标准,并对查出欺凌他人的学生,以及未能及时干预,甚至纵容欺凌的教师采取严厉措施。
观察家认为,很难说这些治理措施将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因为它们并没有法律约束力。
在惩戒手段方面,教育重建委员会建议让欺凌他人的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或对他们进行单独教学。
在讨论中,曾有部分委员提议对欺凌他人的学生实施停课,但其他委员对把任何学生驱除出校持谨慎态度,委员会最终取消了停课的措施。
紧急建议的草案曾有这样的话:《学校教育法》规定,为确保其他学生的学习权利,允许学校对给课堂带来问题的学生实施停课。该条规定应该严格执行,欺凌他人的学生应该被临时停课。
但日本司法部于1948年制定的一条规定为有关停课的讨论画上了句号。这条规定是,不能把停课作为惩戒学生的手段。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11月29日的相关会议上说:“我们应尽可能地把这些措施立即付诸实施。政府方面将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
日本文部大臣伊吹文明会后告诉媒体说:“欺凌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我们对之的处理应该非常谨慎,不要让公众认为,如果孩子有了欺凌,就会被停课。我们并不排除对学生实施停课,但具体情况应该具体分析。”
教育重建委员会的建议还明确指出,学校校长和教师应该为欺凌问题的解决负主要责任。
委员会还呼吁各家庭为孩子作好防范欺凌的准备,协助政府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自从今年8月爱媛县的一名12岁男孩在留下一张说他被欺凌的纸条后自杀以来,日本全国至少又发生了6起12~16岁儿童因被欺凌而自杀的事件,在日本全社会引发了极大的反响。
校园欺凌:家庭还是学校的责任
日本《读卖新闻》的一个调查显示,65%的人认为校园欺凌是由于父母未能教给欺凌者社会规则造成的。
面对“造成校园欺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从8个选项中选择“父母未能教给欺凌者社会规则”一项的回答者比例最高。
其他比例较高的选择包括:55%的人选择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对他人缺乏同情心”;52%的人选择了“父母没有察觉到他们的孩子所经受的痛苦”。
调查结果反映出,认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的人有很多。
认为教师能力缺乏的有48%,而45%的人责怪学校通过隐瞒欺凌事件逃避责任。
这项全国性的调查是在11月11日和12日进行的,调查者随机抽样出3000名有投票权的公民对其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其中有1757人作答,占到总数的58.6%。
尽管大多数人认为家庭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但日本的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了防范校园欺凌及暴力的教育。
例如,大阪市教育局在其920所公立小学和初中实施了一个“赋权”项目,以帮助学生获得保护自己免受暴力和欺凌的技能。
在这个“儿童赋权支持导引”项目下,学生通过各种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提高自己对暴力的防范能力,其中包括增强自己的心理力量。
该市教育部门在今年夏天首次将之作为一个防范犯罪的措施引入中小学,并认为对校园欺凌也会有效。这个项目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归属感、边界、情感与力量。
例如在“边界”这部分,学生每两人一组,通过游戏和其他活动让他们意识到,他人有不可逾越的身体和心理边界。学生通过这个项目还可获得防范暴力的技巧,如明确告诉对方自己不喜欢什么,或两眼直视对方。
在情感部分,学生将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以及避免使自己的情绪爆发成暴力的技巧,如一边想象一朵鲜花在面前盛开,一边深呼吸。
这个项目教给学生防范欺凌的方法还包括,鼓励学生寻找自己及其他同学的优点和与众不同之处,让他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特别的。
停课还是不停课,是一个问题
据《读卖新闻》报道,公立小学和初中通常不愿对欺凌他人的学生实施停课,即便这是一项阻止学生严重伤害他人的合法措施。
在1996年至今的464起初中停课事件中,涉及学生欺凌的只有区区24起。
尽管教育重建委员会的紧急建议呼吁教师采取严厉措施遏制欺凌,但长期以来,学校一直在抱怨有关停课的标准模糊不清,使得他们难以采取行动。
日本的《学校教育法》规定,公立小学和初中不能开除学生,但市级教育部门有权利对那些一再对其他学生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学生实施停课。
但自从1985年以来,被实施停课的学生的数量每年都在持续下降,从1985年的137起下降到近些年的20-50起。
在过去10年,共有6年的时间初中没有一起有关欺凌的停课事件。
在上一个财政年度,公立初中实施的42起停课事件中,29起涉及针对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暴力,7起涉及欺凌。
在1998年,日本中央教育委员会曾发布一个报告,鼓励中小学校长将停课作为一个处罚措施。全国教育改革委员会于2000年也发布了一个类似的建议。
在2001年,日本文部省发布的一个通知将欺凌归入可实施停课的一类违纪行为。但是,这条措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欺凌通常在教师不在的时候发生,因此即便有受害者反映他们被欺凌了,也很难为欺凌者的监护人提供证明他欺凌别人的证据。”东京的一名初中校长道出了苦衷。
东京一名小学校长说:“没有实施停课的具体标准。如果我们对孩子实施了停课,一些家长会指责学校缺乏管教好孩子的能力。”
而且,被停课的孩子也没有可去的地方。
教育重建委员会的一个委员说:“我们需要一个让这些孩子重返学校的再教育项目。”一名初中校长也认为,“我们需要对欺凌者提供指导,还需要讨论如何为停课学生提供一个再教育的项目。”
钱用何处:加强研究与增派辅导员
日本政府希望有更多的经费来解决最近接连不断的因校园欺凌引发的学生自杀问题。
有两方面的工作都急需用钱:一是对欺凌进行更加准确的研究,这不能依赖学校的自查报告;二是为学校配备更多的辅导员。
文部大臣伊吹文明在11月26日表示,作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一个紧急措施,政府要求获得一笔拨款用以增加学校辅导员的数量。
日本政府已等不及到2007财年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希望在本财年的补充预算中获得遏制校园欺凌所需的经费。补充预算的最终结果将在12月底见分晓。
日本政府之所以如此急迫,一方面是为了平息公众的批评之声。政府此前所做的关于校园欺凌的调查研究被认为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令人痛心。
文部省每年对小学和初中欺凌问题的研究所描绘的图景被普遍认为是“粉饰太平”的。
2005学年的研究共发现了20143起校园欺凌事件,数量比上一年下降了7.1%。报告说校园欺凌的数量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呈下降趋势。
而且,报告还说,在1999到2005学年间,没有因校园欺凌引发的学生自杀事件发生。
批评者认为,政府调查所用的方法仅仅分析了每所学校提交给教育部门的报告,使结果遭到扭曲。
随着北海道、福冈等地发生与欺凌有关的学生自杀事件,学校和教育部门被指责低估了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性。就连日本文部大臣伊吹文明也对本部门调查的准确性表示了怀疑。
因此,文部省官员提议在明年3月之前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重新调查,不再以学校的自查报告为依据。
文部省希望通过补充预算获得更多经费的另一个缘由,是给学校聘请更多的辅导员。
日本本财年的预算已为全国约1万所初中聘请辅导员安排了42亿日元。尽管地方政府可以为小学安排辅导员,但到今年3月为止,只有7.5%的小学拥有辅导员。
自从2001年以来,聘请辅导员所需经费的一半由中央政府补贴。但这部分钱只能用于聘请每周工作8~12小时,每年最多工作35周的辅导员,而且,大多数辅导员不只为一所学校服务。
补充预算将使更多的小学拥有辅导员,他们将竭力处理高年级学生越来越严重的欺凌问题。
文部省官员希望这一变化将有助于改善下一学年的学生辅导工作。在今年连续发生了若干起恶性事件后,日本文部省已经向小学和初中派遣了儿童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卧松 编译)
校园欺凌问题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一) 整体措施
ü 加强老师对学童欺凌现象的认识,以提高对学生的敏感度及对欺凌事件的警觉性,并在处理问题上及早作出装备
ü 营造校园和谐气氛,培养师生和同学之间的融洽关系
ü 建立一个安全的投诉环境及气氛,让被欺凌的学生勇于举报,包括设立举报热线或以邮件形式投诉,让学生明暸校方愿意随时伸出援手
ü 劝喻学生对易遭侵害的地点提高警觉性及避免行经偏远及幽静的地方,例如屋公园僻静处及楼梯暗角位等
ü 加强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并携手合作预防及处理欺凌事件之发生
(二) 对被欺凌者的处理方法
ü 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相处技巧
ü 学懂保护自己及拒绝别人无理的要求
ü 若有需要,亦可培养易受欺凌的学生注意自己言行举止,勿成为他人侵害目标
(三) 对施暴者的处理方法 要有效处理学生的违规、欺凌行为,必先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目的。通常他们这些不良行为,是要达到以下的目的
ü 争取注意 .报复 .争取权力 .表示无能
ü 争取注意
ü 在可能的范围内,不理睬学生的不良的行为
ü 若有需要,把他和班隔离
ü 不过要安排他有机会用积极的方法来争取注意力
ü 留意并增强良好的行为
ü 报复
ü 暂停用处罚
ü 若不能与他积极地沟通,则把他转介给其它教师
ü 帮助他寻找处理愤怒的方法
ü 争取权力
ü 让学生从两个或多个合理的活动作选择
ü 当他完成作业时,便奖励他
ü 避免对抗的情况
ü 当订定课室规则时,让他参与和发表意见
ü 表示无能
ü 不要施加任何压力
ü 暂停评分
ü 找出学生能达到的程度来订定要求
ü 多用鼓励的方式
ü 试让学生每天都有一点成功的经验,如为同学服务,替教师擦黑板或挂图等
找出校园欺凌问题的因素
虽然是次研究未能全面找出导致各种欺凌的因果关系,然而从研究及文献回顾得知,校园出现欺凌及暴力的因素是多样化的,笔者分析下列因素与恃强凌弱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
1、为迎合观众与读者之追求感官刺激及赚取利润,大众传媒对于暴力与犯罪新闻往往以夸大性报道,青少年易受影响:
2、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以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青少年于不知不觉中模仿暴力行为;
3、家庭不和谐的气氛,使子女感觉家庭冷漠、缺乏安全感;
4、父母忙于工作,亲子关系疏离,缺乏指导能力;
5、学校过于重视学业成绩,致使某些学生易生挫折而制造了失意者;
6、学校过分挤迫,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师生关系一般;
7、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不足,对于学生管教之看法亦存有差距;
8、老师之间的联系欠佳,管教态度不一致,处理问题时未能协调而各行其是;
9、学校老师辅导知识与助人技巧不足时,容易引发师生冲突事件;当代的青少年欠缺人生长远目标、社交技巧及自我控制情绪能力差、自我反省能力较差及个性冲动等。
遏制校园欺凌:
各国自有招
近些年,面对日益增多的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在忙着寻求解决良方。事实上,在美国人开始为此事着急之前,很多国家就已关注校园欺凌问题了。
“持强凌弱在世界上的每一所学校都存在,这样说也许过于简单化,但事实确实如此。”爱丁堡大学“反欺凌网络组织”的负责人安德鲁·梅勒说。该组织在苏格兰政府的资助下,为学校师生提供抵制校园欺凌的有用信息和各种帮助。
大多数学者普遍接受这样一个观念,即校园欺凌是学校中长期存在的一种力量不平衡现象,是个体之间、群体之间或群体与个体之间,力量较大者对较小者进行的恐吓或贬低。欺凌可能是身体上的或心理上的。比身体欺凌更普遍的是其他更微妙的欺凌方式,如交往排斥、起绰号或说闲话等。
“不知道何故,在中小学里,孩子们成为欺凌受害者的方式大同小异。”美国南加州大学教育学教授罗恩·艾斯特说。“欺凌现象与中小学关系密切。”
艾斯特自从1997年以来便在以色列研究校园欺凌现象。他指出,大多数学校是通过校园里的暴力或自杀行为才对欺凌现象产生关注的。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研究者从上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花大力气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解。即便如此,直到1982年3名挪威少年因不堪欺凌而自杀,挪威政府才发起了一个打击校园恐吓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运动。
挪威政府鼓励学校对校园欺凌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如制定课堂规则,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与学生开展有关同辈关系与行为的班会活动,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调查显示,到1985年,挪威的校园欺凌现象减少了50%。为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挪威国会于2002年通过了一个宣言,号召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长和教师团体加入到尽快根除校园欺凌现象的行动中。
此后,这场遏制校园欺凌的运动扩散到了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苏格兰和澳大利亚建立了政府支持的组织和网站,如“反欺凌网络组织”和“澳大利亚无欺凌计划”,以帮助学校了解欺凌现象,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教师培训的指导大纲。
“反欺凌网络组织”的负责人梅勒先生说,苏格兰的大多数中小学都有反欺凌的相关政策,包括明确规定欺凌是不能接受的。此外,课程中也渗透了反欺凌的内容,如在社会课上。上课时还进行同辈团体辅导,让年龄较大的学生为年龄较小的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
据南澳大利亚大学的副教授肯·里戈比介绍,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增进师生们对社会正义问题的理解来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其理论依据是,“只要认识到骚扰、折磨与自己不同的人是错的,那么欺凌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但里戈比先生认为,这个思路得到学校的认同是有限的,因为人的天性通常并不指引人们公平地对待所有个体。
他介绍说,澳大利亚的很多学校倾向于问题解决式的干预,例如安排学生或教师调解员,组织课堂讨论,让孩子们(包括欺凌者)就为什么会出问题,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等话题交换意见。里戈比认为,任何方案要取得成功,比方案内容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执行情况是我关心的底线。”他说,“这与教师对欺凌问题的认真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在1998年,以色列教育部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要求学校建立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并对在职教职员工进行培训。同时,以色列教育部还对正在进行的调查和研究提供支持,以求寻找到个性化的解决办法。调查发现,欺凌现象发生最多的是在放学后的走廊和厕所,或教师监控不力的时间段。很多学校采取的办法很简单,如增加警力,保证照明,让父母接送孩子,休息时间在走廊上安排更多教师等。
据艾斯特先生介绍,这些措施起到了作用。从1998年到2002年,以色列各种形式的校园暴力、包括欺凌的数量减少了25%。
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情况更复杂些。在很多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
一间教室通常有100到150人。用华盛顿教育发展研究院“全球学习组织”主任贝弗莉·琼斯的话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教师,首先得学会“人群控制”。
考试舞弊通常是校园欺凌背后的动机,学习困难的学生强迫成绩好的学生给他们看试题答案,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琼斯女士分析说:“考试结果对于学生及其家人来说如同生死宣判。因为考试成绩决定着他们是继续上大学还是只能从事粗活而终身与贫困为伴。”
教室里的条件实现太差。有时候,3个学生挤在一张课桌上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要遮住自己的试卷不让别的学生看见,只能靠老天帮忙了。因此,这些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便成为胁迫恐吓的对象。
在日本,该国的文化使欺凌现象得以助长。最近的一个调查发现,2003年,在近8000所学校中发生了23000多起欺凌事件。大多数欺凌行为都是由个体遵从社会期望的要求引发的。
“中规中矩在日本非常重要。”在日本研究欺凌现象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Toshio Ohsako说:“如果有人显得与众不同,那便有被欺凌的危险。”由于这个原因,被朋友、教师和同学欺凌最多的是那些“惹眼”的人。1995年,大约6万名日本学生被欺凌,虽然这个数字有所下降,但下降趋势并不稳定。Ohsako说,学生逃学已成为日本的一个问题,而在逃学学生中,将近30%的人是因为他们害怕被欺凌而逃学的。
为应对这个问题,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了对教师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培训,增加了合格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同时,允许学校对那些给同学带来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学生停课,并为此制定了更加明晰的指导原则和程序。
尽管有这些措施,但由政府来对校园欺凌进行干预并非易事,因为欺凌事件是非常敏感且隐蔽的。
Ohsako先生认为,要有效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必须首先转变学生的社会观念。“只对欺凌进行惩罚是没用的。你必须通过活动、有趣的课程、优秀的教师以及良好的环境让学校教育对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
还有不少专家认为,从长远来看,有关规章制度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我不认为法律是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功途径。”南澳大利亚大学的里戈比先生说,“在很多情况下,它仅仅是在提醒孩子,他们的所作所为是错的。”
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学生对上学感到厌倦是欺凌弱小的先兆,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一些专家还认为,教孩子如何积极参加社交活动而非仅仅做一个旁观者,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有效途径。
校园暴力+3G手机=乐掴?
新闻大件事
1. 欺凌同伴是懦弱的表现
一般相信,“乐掴”(Happy Slapping)这种用摄像工具把暴力行为拍下来,然后广为传送的行为,是在2004年从英国青少年当中开始流行起来的。手机技术的进步,以及Youtube等网站的流行,只有把这种恶搞文化更为广泛和快速地传开来。
参与的青少年常认为自己只是在恶作剧,但当群体一起行动时,情绪失控加上错误的价值观,有可能会犯下严重的暴力罪行。 2005年,英国一名15岁的女学生声称为了拍摄“乐掴”的纪录片,和四名同伴在地铁站附近把一名酒保活活打死。
法国2007年2月立法规定,除新闻从业员外,任何人利用摄像工具拍下暴力实况,然后将影像上载到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将可被判处最高5年监禁及罚款7万5000欧元(约15万新元)
《新报》一名新闻从业员对这起事件的评语最能总结乐捆或其他校园暴力事件:报复或欺凌同伴是懦弱的表现。
2. 本地乐掴个案
2007年4月
一名中二女生疑因搬弄是非而引起一群学姐不满,在被责问时竟答应被这群学姐掌捆和剥光衣服作为惩罚。不料,其中一人竟将过程摄下来,还恫言把录像放上网,企图勒索她。
2006年6月
一名女学生被4名少女围殴,还被扯下上衣。这段画面被人用手机拍下,还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过后受害者不怪她的朋友,还自称是自己做错了事。
2006年1月
三名中学生拥抱和亲吻一名同校的女学生,还用手机把过程拍了下来。
想一想:
1. 如果你的朋友要你参与这种看似开玩笑/作弄同学的举动,你会拒绝/参与吗?
2. 如果你发现一群同学在欺负一名弱小,你会怎样做?如果你收到这样的录象,你会怎样做?
3. 为什么有些受害者被人乐掴了,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不会反抗?
4. 学校该如何防止这类行为的发生?
参考新闻:
中二女生遭一群学姐
脱衣掌掴录像勒索
陆彩霞
2007-04-27
一名中二女生疑因搬弄是非而引起一群学姐不满,在被责问时竟答应被这群学姐掌掴和剥光衣服作为惩罚。不料,其中一人竟将过程摄下来,还恫言把录像放上网,企图勒索她。女生担心录像在网上流传,决定向警方报案。
这起事故大约在三个星期前发生,受害女生珍(假名)是东部一所中学二年级学生,也是学校华乐团的团员。
攻击珍的六七名女生,念中三和中四,也是华乐团的团员。一些学生透露,珍因为在学校说是非而引起上述学生的不满。她们决定找珍出来“算账”,并提出让众人掌掴她作为赎罪的条件。据知,珍当时答应接受惩罚。
事发当日,珍和这一群学姐在校外见面,不单被掌掴而且还被剥光她衣服、被人拍摄受惩罚的经过。被学姐如此惩罚后,珍以为事情就此了结;不料,她却突然接到其中一人发来的手机简讯,恫言要把当天拍摄的影像上载到YouTube网站,向她勒索一笔钱。
珍遭学姐勒索,深感焦虑,在一个星期前报警。警方昨天在受询时证实接获报案,并表示调查工作已在进行中。珍就读学校的校长,也证实了这起事故。
校长在给媒体的书面答复说:“学校最为关注学生的福利,涉及此事的学生已接受辅导,而校方也已通知了她们的家人。”
本报探悉,该校华乐团的一些团员之后在博客上隐约提到此事,却没有透露太多详情。其中一些内容显示,这起事故在华乐团即将参加青年节比赛时发生,影响了一些团员参赛的情绪。一名相信涉及事故的女生写道:“这两天我一直故作坚强,我害怕……害怕自己撑不下去。”她也向该团体的其他学生道歉说:“……对不起,是我让你们哭泣。我不是有意的,对不起。”
也有学生在网上提到,该华乐团的负责老师向团员提起这事时,声音哽咽,似乎是在强忍眼泪。
另一名团员则表示,担心学校会将华乐团解散。
何谓“乐掴”暴力现象?
近年来,由于有录像功能的手机越来越普遍,一种称为“乐掴”(happy slapping)的暴力现象衍生。所谓“乐掴”,是指恶霸利用摄像工具(通常是手机)拍下遭欺负者影像,然后广为传送的行为。
像上述的校园暴力事故,并不是本地第一次发生。去年6月,一名女学生被4名少女围殴,还被扯下上衣。这段画面被人用手机拍下,还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
然而,受害女生事后却表示那是一场误会,被殴打也是罪有应得的。她也说,几位袭击者已经向她道歉,而她们还是好朋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